有人說這是一座男人的城。有著男人的金戈鐵馬、烽火四起、灰飛煙騰的悲壯。有著沉甸甸的紅高粱、荒蕪到蒼涼悠遠的黃土高坡那份獨屬于大西北的粗狂。更有著在大西北的山坡上回響的信天游的兒女情長。
曾經(jīng)看過一本關(guān)于晉商的書,書里說上個世紀山西是中國富得流油的地方。最鼎盛的時候,據(jù)說連北京、上海、廣州這類大城市里有規(guī)模的金融機構(gòu),最高的總部大多是散落在山西平遙、太谷的尋常巷陌里。這么一說,仿佛那些大城市不過是晉商們茶余飯后的熱鬧,更多的時候,他們是運籌帷幄地躲在深門大院里。
這么多年過去,這樣的認知困惑始終在我的心里縈繞。但是,去了山西之后,我心中豁然開朗,原來那些柔腸寸斷的《走西口》與一度“海內(nèi)最富”的稱譽并不矛盾。恰恰是這片貧瘠的土地成就了名揚天下的晉商。
只有每一個到過山西的人,不需要翻閱史書馬上才會明白,為什么那里的男人要“走西口”——因為窮,窮則思變!只是,聰明的山西人為什么會選擇做生意,而不是干點別的?比如寒窗苦讀從而謀求仕途,這也許可以歸結(jié)為沒錢的原因。但為什么不搞點手工作坊之類呢,再不濟還可以揭竿而起、劫富濟貧?要知道,在中國古代,“仕、農(nóng)、工、商”的階級社會,已根深蒂固地把商人的卑賤地位種植在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里?勺屓速M解的是,山西人從不避諱自己的身份,商人就商人,他們決不像其他地方的生意人,極力扮成“儒商”模樣。
要回答這些問題,恐怕又得俗套地搬出一個文化的概念了,有人管它叫做“晉商文化”。就如同湖南人掛在嘴邊的“湖湘文化”一樣。其實,什么叫做湖湘文化,恐怕大多數(shù)人也只能膚淺地背一句廣告詞:心憂天下,敢為人先。且不去揣摩什么是晉商文化,但可以肯定的是,說山西人“善謀生,跋涉數(shù)千里率以為常!苯^非文學夸張,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形象。
當康熙皇帝實行滿蒙友好、停息邊陲戰(zhàn)火時,他們立刻面向蒙古、新疆組建龐大的商隊,浩浩湯湯的駝隊把各地的物產(chǎn)運往邊關(guān)大漠。
當兩淮鹽商壟斷專賣時,他們居然可以想方設(shè)法一點點奪取到鹽業(yè)的經(jīng)營權(quán)。而這一切,誰也想不到會讓當初那些走西口的漢子做到了。當然,這個過程中的艱辛和苦澀,必然也是常人無法理解以及體會到的。
位于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云南麗江、安徽歙縣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獲..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