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獨克宗古城,香格里拉縣城里真實的活著的古鎮(zhèn)。
說獨克宗古老,是因為這座昔日的茶馬古道重鎮(zhèn),收藏了1300多年時光雕刻的歷史滄桑的痕跡;
說獨克宗真實,是因為獨克宗古城的朽敗是事實,但它很真,所以很美;
說獨克宗活著,是因為它屬于普通百姓,是一個依然充滿生命活力的古城,人們在古城里生活、工作,生生不息。
初識獨克宗古城
沿著街道深深淺淺的石板路,我們走進了獨克宗古城,街邊古樸的木屋一幢接一幢,房屋大多是藏式風格建筑,偶爾也有幾間漢式風格的。黃昏的陽光透過木屋,把斑駁的陰影投射在小巷深處。有些木屋鐵鎖把門,顯然已廢棄;有的木門木窗緊閉,灰蒙蒙的;有的墻院內傳出孩子的嬉笑聲和狗吠聲。街上不時有穿藏服的人們三五成群地從身邊經(jīng)過。小巷彎彎,讓我們辨不得西東,一路打聽,終于來到龜山公園的小山丘下。見有一條石梯直通山頂,大伙便不管不顧地爬了上去。山頂有座叫朝陽樓的廟宇,廟的四周有一條一米寬的小路,大家沿著小路繞了一圈,沒想到,不經(jīng)意間就把中甸縣城觀賞了一遍,獨克宗古城的全貌也就一覽無遺了。夕陽的余輝中,木板覆頂、土木結構的藏式雕樓民居和遠處野地里高大的青稞架,顯得古遠而神秘。
日月城——藏民心中的圖騰
是夜,打開搜集到的資料,就像是翻開古城塵封的歲月,它輝煌的歷史便伴著千年茶馬古道的馬蹄聲,漸漸向我們涌來。
古城是中國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馬古道的樞紐。
中甸即建塘,相傳與四川的理塘、巴塘一起,同為藏王三個兒子的封地。歷史上,中甸一直是云南藏區(qū)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重地。千百年來,這里既有過兵戎相爭的硝煙,又有過“茶馬互市”的喧嘩。這里是雪域藏鄉(xiāng)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漢藏友誼的橋梁,滇藏川“大三角”的紐帶。
唐代,滇西北(包括迪慶地區(qū))為吐蕃王朝所屬之地。唐676——679年,吐蕃在維西其宗設神川都督府,在今大龜山建立官寨,壘石為城,城名“獨克宗”,即歷史上著名的“鐵橋東城”。傳說當時的建城理念是緣于有活佛在古城對面山頭遙望古城,發(fā)現(xiàn)大龜山猶如蓮花生大師坐在蓮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設布局形似八瓣蓮花,形成因自然變化的空間。在古城的興建中,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們發(fā)現(xiàn)當?shù)爻霎a的一種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墻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墻皆涂成白色,這種風格一直沿用至今。月夜,銀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嬈,于是,當?shù)厝司桶压懦欠Q做“獨克宗”。“獨克宗”藏語意為白色石頭城,寓意月光城。明代,中甸兩次被麗江木氏土司占領,木氏土司在大龜山建“香各瓦”寨,藏語石山寨,其地即是原來的大龜山“獨克宗”。后又在奶子河畔建“大年玉瓦”寨,藏語名為“尼旺宗”,意即日光城。兩寨遙相呼應,構成中甸歷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區(qū)有名的“日月城”。獨克宗古城歷來為滇、川、藏茶馬互市之通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達賴喇嘛請求互市于金沙江,清廷允準在中甸立市,獨克宗成為滇藏貿易的重要集市。雍正、乾隆之時,境內礦業(yè)興旺,四方商賈云集?谷諔(zhàn)爭時期,日寇占領緬甸,切斷滇緬交通,大批援華物資只能越過喜馬拉雅山從拉薩經(jīng)滇西北運抵昆明,縣城又成為滇、藏、印貿易的中轉站。俄國人顧彼得先生在他那著名的著作《被遺忘的王國》中這樣敘述到:據(jù)估計,戰(zhàn)爭期間所有進入中國的路線被阻時,這場“馬幫運輸”曾使用了八千匹騾子和兩萬頭牦牛。另外,1936年,賀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長征經(jīng)過中甸,在獨克宗古城藏經(jīng)堂兩廂房設指揮部,在此召開了重要會議。
歷史上,獨克宗古城還經(jīng)歷過屢建屢毀、屢毀屢建的艱辛過程。最慘痛的一次是在民國初年,中甸縣城三次遭受來自今四川鄉(xiāng)城的土匪和來自東旺的土匪的搶劫燒殺,中甸縣被夷為平地。商賈們驚恐萬狀,四處逃散,茶馬古道的商隊來往日益稀少,昔日中甸繁華的市場也由此逐漸冷落,沉寂下去了。
圖:新浪博主 苑綠 文:云南日報 陶紅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詞,意為心中的日月,英語發(fā)音源于康方言南路十語群體中甸的藏語方言。“香格里拉”一詞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獻資料中就有記載,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作“xamgyinyilha”..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