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鄧村帶來的第一印象卻是另一種情形。如果不是司機指點,很難想象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諾鄧,從外形上看,它和任何一個山村并無明顯區(qū)別,但是真正進入村莊以后才知道遠非如此。
村莊沿著山勢展開,逐層向上,非常清凈,只有我一個游客,村里正好在拍電影《遙遠的諾鄧》,大概很少有外來人的緣故,劇組以為我是去探班的。
最為驚訝的是,這里竟然有很多道教和佛教的跡象。在云南,儒家和道教的影子并不多,而像諾鄧這樣有數(shù)家寺廟的,幾乎沒有,而我是山東人,來自孔孟之鄉(xiāng),對這些東西熟悉又敏感。在云南這樣少數(shù)民族集中的地區(qū),而且又是諾鄧這樣以白族文化聞名的村莊,道教、儒教能和當?shù)匚幕芎媒Y(jié)合,并且保存至今,可見它的包容性,當?shù)厝藨菍@種多元文化十分認同和重視。
村里人告訴我,諾鄧村民素有“九楊十八姓”的說法。元代開始,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陸續(xù)有移民遷來這里,或因經(jīng)商或因仕宦,在同當?shù)鼐用袢诤虾,形成了諾鄧村現(xiàn)在的民居建筑。
而在各家族譜的記載中,提到最先到諾鄧居住的各家族先人去世后均為火葬,在同原住居民融匯后,他們也同當?shù)氐闹黧w民族——白族結(jié)合成一個新的群體。清代以來,諾鄧村民已全部成為白族,他們一直保持著完整的白族語言和白族風俗,但是結(jié)合了漢族和白族各自的特征。如在宗教信仰上,諾鄧既有白族的本主崇拜(當?shù)氐谋局魇敲鞒髀创ǖ膶㈩I王驥),又同時信奉佛教和道教。在宗教活動和廟宇建筑上,這種融合體現(xiàn)得更為直觀,村里現(xiàn)在還有玉皇閣廟宇建筑群、文廟、武廟、香山寺、古嶺寺、云崇寺、觀音寺、王母寺、龍王廟,以及文昌宮、三崇廟、城隍廟、魁星閣、財神殿、關帝廟等20余處遺址。但可能順從自然環(huán)境上“太極鎖水”的緣故,道教的因素更明顯些,比如洞經(jīng)音樂演奏,是這里非常有影響的精神項目。
第一次被諾鄧打動,就是因為看到了一張它的八卦太極水系圖,等到我親臨現(xiàn)場時,那種壯觀、神秘和渾然天成帶來的震撼,至今仍然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
因鹽而興的城鎮(zhèn)
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村子為什么集中了如此多的宗教場所?我在拍照時遇見一位當?shù)乩先它S永壽,他對諾鄧的過去此如數(shù)家珍,并解開了我心中的困惑。
從有明確記述的唐代開始,諾鄧村的演變發(fā)展完全賴于鹽業(yè)經(jīng)濟的興衰。南詔時期“細諾鄧井”的鹽業(yè)生產(chǎn)已有相當規(guī)模,明朝中后期,諾鄧成為滇西最為繁盛的城鎮(zhèn)。這里曾經(jīng)往來著許多鹽工、商賈,以及與鹽政有關的官吏,“萬馱鹽巴千石米,百貨流通十土奇,行商坐賈交流密,芒鈴時鳴驛道里”描述的便是那時的場景,現(xiàn)在村里那些光滑的石頭,便是當年那些馱隊留下的。
在來這里前,我曾數(shù)次到過楚雄祿豐縣的黑井鎮(zhèn),它是茶馬古道真正的起點,但因鹽而興,因鹽而衰,從那里聽到的信息是:茶馬古道上至今保存完好的,只有黑井和諾鄧,都是曾經(jīng)極為風光的鹽都。然而黑井已經(jīng)成為非常商業(yè)化的旅游景點,諾鄧依然保持著質(zhì)樸的風貌。
黃永壽說:如果把通往諾鄧的公路和電線桿去掉,那這里的風貌和明清時代沒什么區(qū)別。寺廟、牌坊、會館、祠堂、府第、巷道、墓葬,在這個小小村落里全都有,民居雖然已經(jīng)老舊,卻是化石級的歷史見證。
2007年,黃永壽辦了家庭博物館:黃霞昌家庭生態(tài)博物館。家庭博物館的成立,一是受大理博物館的委托,二是自己家里寶貝比較多比較完整。為了保護當?shù)匚幕,大理州決定以家庭為單位建立“家庭生態(tài)博物館”,這在全國尚屬首例。黃永壽祖上黃霞昌是諾鄧井有名的鹽產(chǎn)業(yè)大戶,從事鹽業(yè)的同時,耕讀傳家,世代相襲。500多年來,黃氏家族共出秀才百余人、貢生26人、舉人4人、進士2人,有“復甲留芳”之美譽。于是自然地,家里便累積下來很多寶貝,現(xiàn)存250多件藝術(shù)珍品。
在諾鄧,像黃永壽家這樣保存完整的不算太多,但家家戶戶都會有一些 。一個300多人的小山村,每家每戶都有歷史背景和價值不斐的古董,家族先輩留下的手稿、工藝品,親手觸摸這些東西時,才真切地感到文化的深厚。我曾在一家自稱是乾隆進士后裔的家中見到雕刻精致的板壁紋飾和進士大人使用過的大號雕花書案。書案被遺忘在偏僻的山村里幾百年,雕飾的色澤也一年年加深,現(xiàn)在看上去,已經(jīng)是純粹的灰黑色,炭化了一般,厚重而不失氣派。同樣沉重厚實的條案上放著一個隨便用膠泥粘合起來的碎瓷花瓶,看上去也是明代遺物。
以前村民不知道自己家中那些“破玩意”的價值,有人甚至把它當垃圾丟了。黃永壽指著一個黑糊糊的木罐說:“這是村中群眾丟棄后,被我撿回來的!甭,村民們都知道如何對待過去了。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