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篇--新春去蘇州吃碗澆頭面
如果長假里本來不想出游,某一天碰巧風(fēng)和日麗,想出門散散心,去哪里呢?不妨就跟著“蘇州吃面小組”去嘗嘗姑蘇人家的生活。高鐵不過20分鐘,自駕車也就一個小時,打個盹就到。觀前街、平江路什么的,蘇州人自己不愛去,是留給游客的。十全街,才是老蘇州過日子的地方。
各種澆頭各種面
同得興號稱“精品奧灶面”,據(jù)說老板覺得,憑什么日本面條能賣二三十塊、蘇州面只賣幾塊錢。于是他把面館裝修成了大酒樓,真把蘇州面賣出了大價錢。蘇州本地人有點不屑,說誰腦子壞掉了才會吃二十塊錢一碗面,可你進去一看,還真有這么多“腦子壞掉的人”在吃面!
燜肉、爊鴨、楓鎮(zhèn)大肉、爆魚是他家的經(jīng)典澆頭,難得來一趟,就全點上吧。蘇州紅湯面并不是倒點醬油進去充顏色的,那是熬出來的湯汁,一人一碗紅湯面在手,幾個經(jīng)典澆頭擺開,有多壯觀!叫瓶酒也行,反正不用開車,喝吧。
平常蘇州人愛去的是陸長興、東吳面館之類的傳統(tǒng)老店,都是各有各的絕活。門口買票,拿著小票站到窗口排隊自己端面是蘇州面館的傳統(tǒng)場景。蘇州人都挺和氣,不會有人插隊,只要好聲好氣跟人說,打面加澆頭的阿姨叔叔都很愿意聽你的:湯要寬哦(湯多)、過橋哦(澆頭單獨放小碟子里)、面硬一點哦……
這些小面店的現(xiàn)炒澆頭最好吃,豬肝、腰花、鱔絲都很入味,哪怕一份簡單的炒肉絲,也是一股幸福的家常味道。蝦腰(清炒河蝦仁+爆炒腰花)面是經(jīng)典組合,再加份青菜或者扁尖肉絲,哎呀,是有多豐盛!
蘇州本地人喜歡早上吃碗燜肉面去上班,熱湯熱水的很給力。中午就來碗現(xiàn)炒澆頭面,晚上來吃面的往往還自己提著瓶黃酒,喝上幾口,渾身通泰。對了,你看到有人往面碗里倒姜絲的,那肯定是地道蘇州人,或者是像我這種長年的蘇州面愛好者,這個習(xí)慣別處真沒看到過。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小巷子
十全街不算長,從葑門到烏鵲橋半小時可以走完,但你別在大路上走,走河邊。吳衙場、帶城橋下塘、滾繡坊,都是傳統(tǒng)的蘇州小巷子,聽聽這名字就夠風(fēng)雅!凹t豆生南國”的詩句都熟吧?詩中的“南國”,說的就是蘇州吳衙場!僅存的一株紅豆樹在吳衙場37號,你不妨去探訪一下。
你會走過蘇州織造署舊址,現(xiàn)在是蘇州第十中學(xué)。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正是蘇州織造主管,康熙乾隆下江南到蘇州的行宮就在里面。
一路歇腳的好地方很多,靜思書院是慈濟慈善志業(yè)基金會創(chuàng)辦的,可以喝清茶、聽梵音、看佛經(jīng);老書蟲書吧是蘇州城內(nèi)老外聚集的地方,因為他家有大量原版外文書,天氣晴好時,大堆老外坐在河邊喝酒看書聊天,跟周圍的環(huán)境反差巨大。
還有好吃的帶回家
靜靜消磨了一天時光,光吃一碗面當(dāng)然是不夠的,去吃頓地道蘇州家常菜,才對得起這番奔波十全街上的五卅酒家,門面小到好多朋友走過路過就是會錯過。老板娘面掛冷霜,但菜真是做得好。我有次帶朋友去宵夜,大贊他家的醬油蝦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醬油蝦,老板娘這才首次主動搭話:那當(dāng)然咯,這是我老公精心調(diào)配的汁,用了二十多種醬油吶!
十全街旁邊的鳳凰街是蘇州的美食街,我最愛阿成家常飯店,響油鱔絲就真的在你面前澆熱油在鱔絲上,嘶嘶作響;肴蹄子就是咸蹄膀,不咸但入味,入口極香,你會發(fā)現(xiàn)三口兩口整只蹄膀就落肚了;紅燒肉也極有特色,配了青魚干、筍干和鹵蛋,一端上來就想盛碗白飯干掉它!
逛夠了,吃夠了,喝夠了,該回家了。十全街上有家炒貨店,記不住名字,但只要看到隊伍排老長的,就是那家了,買點炒貨回去,打發(fā)節(jié)日里無聊的時光。還有南園包子鋪,記住哦,南園包子鋪不是開在南園賓館門口的,而是開在對面的南林賓館門口,他家的菜包、玫瑰中包都極好吃!疤K州吃面小組”曾去拜訪已故作家、美食家陸文夫的夫人,陸宅就在十全街。老夫人問你們這些天都吃了什么呀,我們一一匯報,老夫人說,不錯,我們平時也常去這幾家。(文/陸悅農(nóng))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