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殿位于晉祠中軸線末端,它始建于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崇寧元年(1102)重修,是現(xiàn)存晉祠內最古老的建筑。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殿內無柱,全靠四周圍廊中的立柱支撐。這也是這種建筑方法在我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實例了。殿內供奉著圣母像及42尊侍從的泥塑彩繪人像,均為宋代原塑,其中33尊侍女像面目生動,栩栩如生,與難老泉和周柏并稱晉祠三絕。此外,大殿前的廊柱上盤旋著八條木龍,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八條蛟龍各自環(huán)抱著一個大柱子,距今盡千年,仍然鱗爪畢現(xiàn),躍躍欲飛,不得不叫人嘆服木質的優(yōu)良和工藝的精巧。
周柏,為西周時期所植,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康熙年間的一次地震中被震歪,向南傾斜了45度,剛好倚靠在身邊一株1600余年樹齡的“年輕”柏樹身上,一老一幼兩株柏樹,相互扶持至今。這株古柏是山西之最了,但是在全國范圍內還只能算是老二,最古老的一株柏樹位于陜西延安的黃帝陵內,傳說是由黃帝親手所植,距今四千余年。
金人臺的四角各立鐵人一尊,其中西南郊的那尊金人鑄造于北宋紹圣四年(1097),經歷了800余年雨雪風霜,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tài)威武,迄今明亮不銹,反倒是其余三尊后鑄的金人更為殘破且銹跡斑斑。據(jù)說這是因為西南角的那尊金人在鑄造時添加了鉻和鎳等合金成分,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不銹鋼。
難老泉水出自懸甕山的斷層巖,其泉水為晉水的主要源頭之一,不知始于何時,《山海經》中就已經有了“懸甕之水,晉水出焉”的記載。原先的泉水清澈見底,長流不息,因而得名“難老”,而且據(jù)說水溫常年保持在18度左右。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由于附近山上大量開采煤礦,導致地下水沉降,泉水斷流,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泉水是用泵打上來的地下水。寫著“難老”二字的牌匾依然高高懸掛,但泉眼里早已沒有了流淌千年的泉水。這也算是大自然對于人類過度采伐資源的一種懲罰吧。
水鏡臺,始建于明朝,是當時給圣母娘娘演戲的戲臺,其建筑式樣很別致,將亭臺和宮殿的建筑相結合。當年沒有麥克風和先進的擴音設備,但是古人以其聰明才智解決了這個問題。戲臺的臺基下內藏八個空的大水缸,兩兩相扣,以達到擴音的效果。
游完晉祠,我們這次的山西之旅便真正告一段落了。三晉大地上蘊藏著如此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如此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我之前從未想到過的。難怪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呢。國內外值得一去的地方實在太多,這樣一想,馬上就有種“時不我待”的急迫感,恨不得馬上開始計劃下一次的遠游……
文章來源:歪歪新浪博客
相關閱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