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飲食:
侗族是分布于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qū)的南方少數(shù)民族,其中以貴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獻中稱“駱越”、“僚”、“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nóng)業(yè),兼營林業(yè)和漁獵,手工業(yè)發(fā)達。出產(chǎn)“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稱)、“稻花鯉”、油茶、杉樹,善于編織侗錦,“鼓樓”和“風雨橋”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藝術(shù),是侗寨的標志性建筑。
侗族的飲食文化自成一體,大致可用“雜”(膳食結(jié)構(gòu))、“酸”(口味嗜好)、“歡”(筵宴氛圍)三個字來概括。在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nèi)容。
一奇:雜異的食源
侗族地區(qū)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qū)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們將各種米制成白米飯、花米飯、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時不用筷子,用手將飯捏成團食用,稱為“吃摶飯”。
侗族一般習慣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飯菜,帶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摶飯”尤為甘美,有“一家蒸飯,全寨剽香”之說。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蔥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饑。與飯、茶配套的,還有蔬菜、魚鮮、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飲料,食源廣博而異雜。
蔬菜大多制成酸萊。魚鮮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小蝦、螃蟹、螺螄、蚌之類,可制成火烤稻花鯉、草魚羹、鮮炒鯽魚、吮棱螺、酸小蝦、酸螃蟹等風味名肴。肉品主要是豬、牛、雞、鴨肉,吃法與漢族差別不大。瓜果有刺梅、獼猴桃、烏柿、野楊梅、野梨、藤梨、飽飯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樹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櫟木的果實可做成豆腐,“香樹”的皮可潔白牙齒,油茶樹上長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腳蛇、幼蟬、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魚、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長大的松香雞和松香豬,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鮮美的雞絲凍菌,還有可制粑粑與粉絲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長的細微苔絲,隨處可見的竹筍。飲料主要是家釀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葉、果汁。據(jù)粗略估計,侗族的常見食料不少于五百種,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長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無不取食。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很強的生存適應(yīng)能力。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