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侗族鼓樓位于廣西三江。
侗族歷史悠久,文化古樸燦爛,民族風情濃郁。侗族的寨子,別具一格,與眾不同。大多數(shù)的侗寨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凡侗族人聚居中地區(qū),有河必有橋,橋上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
位于廣西北部與湘黔兩相接的三江,是以侗寨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縣。侗族占全縣人口54%以上。三江縣城,本身非常普通,無甚特殊之處,絕妙的景致是在縣城附近的侗寨;而最負盛名,使得三江縣聞名中外的,是坐落在三江縣城古宜鎮(zhèn)北面20公里砟林溪馬安寨林溪河上的程陽橋。
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建于1916年,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guī)模最大的風雨橋,是侗鄉(xiāng)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中國木建筑中的藝術(shù)珍品。這座橫跨林溪河的木石結(jié)構(gòu)大橋,有5個石砌大墩,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橋的兩旁鑲著欄桿,好似一條長廊;橋中有5個多角塔形亭子,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仿佛一道燦爛的彩虹。它的建筑驚人之處在于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jié)構(gòu),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shè)有長凳供人憩息。游人坐在凳上向遠處放眼,只見林溪河蜿蜒而來,橋的兩邊,茶林滿坡,翠木簇擁;田園耕地,農(nóng)夫勞作;河邊水庫,緩轉(zhuǎn)灌溉。
詩人郭沫賦詩盛贊:“艷說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重瓴聯(lián)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載茁新苗。何時得上三江道,學(xué)把犁鋤事體勞。”詩和橋名均刻成碑立于橋頭。
奇特精巧的風雨橋,高大雄偉的鼓樓,別具風格的民居,映著青山綠水,組成了一幅幅秀麗的風俗畫卷。程陽不僅以風雨橋而聞名中外,程陽八寨的風景是濃縮了侗族文化的精華。
在程陽橋旁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一架架巨大的水車的慢慢轉(zhuǎn)動,車水之聲不絕于耳;不遠處的侗家吊腳樓依山傍水,鱗次櫛比,連成一片,層層而上,難怪懂得人文旅游真諦的老外來到程陽,往往一住就是三五幾天,甚至十天個把月,慢慢觀察體會侗家人的生活習俗,探究侗族民間文化的存在。
在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那些鼓摟和花橋最為引人注目。高高地聳立在侗寨中的鼓樓,按照建筑造型可以分為:干欄式、樓閣式、密檐式、門闕式、民居式等,其中以密檐式為最多,在絕大多數(shù)侗寨中都能見到。密檐式鼓摟下半部像座亭子,上半部像座寶塔。它的下半部內(nèi)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撐起一座正方形的大廳堂。亭的四周有欄桿和坐椅,中間是一個石砌的大火塘。它的上半部好像一座密檐式的寶塔,有5層、7層、9層、11層,甚至更多層的,高達10-15米。一般是四邊形或六邊形,檐角高高翹起,態(tài)勢如飛似躍。樓頂小閣放置著一面皮鼓,這就是鼓樓名稱的來由。樓外尖頂上塑飾寶葫蘆或千年雀等象征吉祥的造型。
高大的鼓樓完全是用杉木制作的,全樓找不到一根鐵釘。站在樓下仰望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條木,橫穿直套、縱橫交錯,結(jié)構(gòu)異常嚴密。鼓樓內(nèi)部也非常講究,樓頂上、檐角上和封檐板下都裝飾著精美的彩塑和繪畫:有飛禽走獸、有花鳥魚蟲、有人物故事、更有大量的侗鄉(xiāng)風情畫。
三江縣在桂湘黔交界處,程陽寨在縣城古宜鎮(zhèn)北20公里,是侗族千戶大寨,由馬安寨、平坦寨、平寨、巖寨、東寨、大寨、平甫寨、吉昌寨八個侗寨組成,大都有風雨橋與公路隔江相通。始建于1912年的程陽橋,是目前世界上規(guī)..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