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陵-嘉慶】
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慶皇帝的父親乾隆皇帝為他督造的,是父親給兒子造陵。
昌陵位于泰陵西1公里的太平峪,修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八年(1803年),內(nèi)葬仁宗嘉慶皇帝和孝淑睿皇后。
乾隆曾先后立過三個皇太子。第一個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璉,但永璉9歲時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在永璉病故后,又立皇九子永琮,但他2歲時又因天花早殤。第三位皇太子即為颙琰。嘉慶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
受乾隆禪位即帝位。嘉慶繼位后最初四年,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開始親政。親政僅六天就懲治了乾隆朝時大貪官和珅,對當(dāng)時朝中大大小小的貪官污吏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但是和坤的金銀財寶等價值連城的物品全部歸屬嘉慶帝所有,所以當(dāng)時有民謠諷刺曰“和坤跌倒,嘉慶吃飽”。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君主。他親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對于改變乾隆后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對內(nèi)政的有限整頓,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zhuǎn)清代中衰之勢。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rèn)識,但對于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昌陵的建筑形式與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與之相接,是唯一與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橋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再往北部分與泰陵皆同。
來西陵的游客,大多先游覽泰陵,以為再無別的陵寢能與泰陵比,其實不然,昌陵宏偉的建筑不僅與泰陵大體一致,而且明樓、寶城、隆恩門、大碑樓等建筑比泰陵更為高大,與其它帝陵相比,昌陵有三個突出特點:
一是隆恩殿地面鋪設(shè)獨特。其他帝后隆恩殿地面均為金磚,是用料考究,燒制精細(xì)的磚,皇家御用,謂之金磚墁地,惟昌陵隆恩殿為很貴重的紫花石鋪墁。每塊62厘米見方,磨光燙蠟,不滑不澀,磚縫如線,平亮如砥,石面呈黃色,綴以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紋圖案,在陽光照耀下,光彩耀目,滿殿生輝,素有“滿堂寶石”之稱。
二是隆恩殿內(nèi)東暖閣之佛樓,上下兩層 上層有木雕垂花,精湛優(yōu)美,涂金閃亮,下層有木制邊飾,朱紅底色,鮮麗耀眼,歷經(jīng)180余年的磨蝕,至今保存完好,色澤如初 。
三是地宮結(jié)構(gòu)比其他帝陵宏大,鐫刻精細(xì)。
【昌西陵】
清朝埋葬皇帝皇后有條規(guī)定:皇后先于皇帝而薨,可葬于帝陵的地宮,但石門不閉,要等著皇帝。若皇帝先于皇后而崩,葬入地宮后必須關(guān)閉石門,皇后死了再另外建陵。
昌西陵位于昌陵西面的望仙山。始建于咸豐元年(1851年),建成于咸豐三年(1853年),共耗白銀四十四萬八千多兩。是清朝嘉慶帝第二任皇后-孝和;屎蟮牧陮。
孝和睿皇后不僅是清代坐在皇后位置上最長的一個,而且是個胸懷博大的人。嘉慶二年,孝淑睿皇后病故,她生的第二個兒子旻寧(道光)當(dāng)時只有十六歲(第一個兒子夭折),嘉慶又續(xù)了第二任皇后,也就是孝和;屎,孝和;屎笠灿袃蓚兒子,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叫綿忻。孝和;屎髮F寧很好,對他倍加愛護和關(guān)照,所以旻寧做皇子的時候和他繼母的關(guān)系也很好,正是因為有這種關(guān)系,所以嘉慶皇帝突然駕崩的噩耗傳到北京的時候,她在皇宮立即派人把她的的懿旨送到承德,大意是說皇次子旻寧在嘉慶十八年的重大事件中,立有功勞,讓皇次子旻寧立即繼承大位。很明顯,旻寧不是她的親生子,她有親生的兩個兒子,在沒有找到嘉慶秘密立儲的遺詔的時候,她讓旻寧繼承皇位,沒有借機做手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應(yīng)當(dāng)說這個胸懷還是比較博大的。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皇后的泰東陵那樣宏偉富麗,也不如慈禧皇太后的定東陵那樣豪華奢侈,它仿照慕陵,追求節(jié)儉,與其他后陵相比,規(guī)模較小,無方城、明樓和月牙城。隆恩門以內(nèi)的建筑,從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寢圍墻前方后圓,表示“天圓地方”。
除具有清代后陵種種建筑規(guī)制外,還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