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路程:526km
拉薩——姐堆秀——松若林——扎囊縣城——白種村——扎囊——吉汝鄉(xiāng)——加麻鄉(xiāng)——雅桑寺——澤當(dāng)——桑日縣——丹薩梯寺——阿扎鄉(xiāng)——拉薩
山南——藏文化的發(fā)祥地,那里有西藏的第一座宮殿,第一座寺院,第一塊農(nóng)田,第一座莊園,第一部經(jīng)書,第一代國王⋯⋯這些年,我們經(jīng)常開著那輛在藏區(qū)行駛了十萬公里的切諾基,沿著雅魯藏布順流而下,再溯源而上,懷揣著對神猴與羅剎女繁衍出雪域眾生的想象,翻山越嶺去尋找對我們而言的那些個“第一”。
順流而下 雅江之南 104km
拉薩-姐堆秀-松若林-崗則寺
姐堆秀,對于了解西藏的人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地名,那里以手工幫典聞名,除此之外再找不到前往那里的理由。直到無意間認(rèn)識了一位叫格桑的僧人,他是姐堆秀崗則寺的主任。在他的邀請下我們又一次來到姐堆秀,從此這個小鎮(zhèn)成了我夢繞魂縈的地方。從拉薩出發(fā),過了曲水大橋就進入了雅魯藏布江流域,這條孕育了西藏文明的“天河”引領(lǐng)著我們朝藏南谷地進發(fā)。
一路上格桑跟我們講述著他自己的故事。格桑30歲,他的父親原來是乃瓊寺的僧人,后將家鄉(xiāng)的崗澤寺從山上遷到村里。于是他繼承了父親的遺愿,繼續(xù)管理著崗則寺。格桑愛拍照,愛四處游走,愛寫詩和看電影。我們一會兒聊攝影技術(shù),聊游走過的地方,一會聊經(jīng)典的老電影,一會兒又聊到他的寺院和他的修行生活⋯⋯我的心被他的話題帶到遠方隨即又牽回現(xiàn)實!
格桑帶著我們?nèi)チ随?zhèn)上一戶藏民家看幫典的制作過程。幫典,其實就是圍裙,羊毛織成,色彩鮮艷。通常是已婚婦女系戴,藏族人認(rèn)為婦女不圍幫典會使她的丈夫不吉利。老阿媽跟我們說幫典是在幾百年前,藏族先民依照雨后的彩虹編織而成。
離開姐堆秀鎮(zhèn)向南駛?cè)豚l(xiāng)道,一條窄窄的柏油路替代了以前的砂土路。沒走幾公里有個路牌,前方便是松若林寺,格桑指著那個路牌搖頭嘆息說:他們居然把寺名寫錯了!
從路邊到山腳的松若林寺只有3公里土路,但需穿過民居。寺外的佛塔與民居相互映襯,佛塔外堆積了很多精致的擦擦。一只黃色的小狗一直陪著我們轉(zhuǎn)佛塔,直到我們走進寺院的大門它便在門外安靜地趴下。
寺院建筑只剩下這座三層的小樓,一層堆放雜物,二樓才是大殿。寺院的龍多主任對我們很是熱情,因為我們倆是這些年來唯一的游客。龍多主任今年69歲,還精神矍鑠地帶我們參觀寺院,并強烈建議我們到山上走走。
沿著佛殿邊的小徑往山上走,四周均是荒廢的建筑,掩藏在層層枯草之中,依稀可以看出是原來的僧舍或佛殿。偶有一兩位僧人倚靠在殘破的石墻下念誦經(jīng)文,也偶有一兩個村里的小男孩在廢墟間奔跑嬉戲⋯⋯待走到山頂?shù)囊蛔胺鸬睢迸,周圍全是各種各樣的瑪尼石刻,雕刻精美,以佛像居多,經(jīng)雨水的沖刷后更顯圓潤與歷史的厚重。我摩挲著它們,心里想著隨便搬一塊回家都是藝術(shù)品,再想想,還是算了,拍張照片就好。
抵達崗則寺的時候月亮已經(jīng)爬上不遠處的山尖,但太陽還未下山。走進寺院那扇艷紅的大門,眼前是一個小而溫暖的花園,花園左側(cè)一條小溪繞過花園后的佛殿,一位阿尼在殿前磕長頭,院子里曬滿了做藏香用的香料,一群小貓趴在二樓的屋檐曬太陽⋯⋯細柔的藏香味,淡淡的花香,廚房里飄來的糌粑清香;綿長的誦經(jīng)聲和潺潺的水流聲⋯⋯心一下子就安靜了,感覺不到時間的流淌,日子就這么簡簡單單快樂起來。
寺院的晚餐當(dāng)然是全素,三菜一湯。簡單的土豆、青椒、蘿卜在這里變成了美味佳肴。更讓我們意外的是主食居然是意大利面,不過是藏式做法!以后的日子里總會惦記著這樣一幕幕的場景:廢墟、擦擦、石刻、枯草、小狗、月亮、陽光、風(fēng)、花園⋯⋯就只是這些簡單的詞語常牽引著我們一次次回到姐堆秀,去找格桑聊聊天,聊電影,聊攝影,聊修行,看看他寫的新詩,或許來這里就只是為了吃一頓寺院的飯吧。
山南,傳說當(dāng)中神猴同羅剎女結(jié)合而誕出藏民之地。那些散布在神山、圣湖之間的西藏第一宮、第一殿、第一寺和聶赤贊普、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名字在時刻提醒著你:這里,是藏文化的濫觴之地,是西藏的靈魂所在。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