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食,北方也叫餛飩,廈門的扁食在餡料上和北方不同,用的是新鮮瘦肉和扁魚干合在一起打成肉泥,再用薄如蟬翼的面皮包裹成粒,湯是用豬大骨熬出來的,吃的時候再點綴些青翠的香蔥或芹菜末,撒些胡椒粉,味道清甜鮮美,讓你忍不住想吃第二碗。
從肩挑扁擔走街串巷賣扁食湯開始,邱素華婆婆就被街坊們親切的稱為扁食嫂。1948年,扁食嫂的扁食店在賴厝埕正式開張,當時的賴厝埕是廈門市最繁華的一條商業(yè)街,扁食嫂的扁食店天天都坐滿了來自八方的食客。扁食嫂精湛的手藝也被評為了“中華名小吃”。愛吃扁食的廈門人,一代一代老去了,邱素華婆婆也在80歲的那年仙逝了,扁食嫂的扁食卻依然那么鮮美,那么令人回味。
就像豆?jié){配油條一樣,很多小吃都有約定俗成的搭配,扁食和拌面就是廈門人的經(jīng)典搭配,由來已久,天經(jīng)地義,有多少科學性沒人去深究,吃得有滋有味就好了。
地道的廈門人,常常會去光顧一些無名的小店,可不能瞧低了這些小店,他們的手藝往往是家傳幾代,有著自己的真本事。中山路近文化宮附近燒肉粽就是這樣的小店了,這個只有三張桌子,半拉店面,寫著“加料燒肉粽”的小鋪,連個店名都沒有,生意卻出奇的好,任何時間從那里經(jīng)過都能看到在門口苦苦等位的食客。
廈門的燒肉粽,特點在于一個“燒”字,也就是非趁熱吃不可。加料燒肉粽里有板栗、紅燒肉、蝦干、香菇、干貝、花生、蓮子、鹵蛋等等,肉粽的米是糯米,事先炒過了,包好后的粽子要等開水煮沸時才下鍋燒,煮好后撥開棕衣,香氣撲鼻,粽子色澤紅黃閃亮,味道香甜,油潤不膩!
這次回去發(fā)現(xiàn)這家燒肉粽店終于在原地擴張了,雖然門面還是那么小,里面的空間擴大了許多,還打出了1980中山肉粽的名號了。
土筍凍應該算是廈門最神奇最獨到最有創(chuàng)意的一種小吃了。晶瑩剔透,圓滾滑溜的土筍凍以富有彈性,質地柔韌脆嫩,味道甘冽鮮美,一旦落地,能蹦跳兩下的為極品。吃時澆上上調味的醬油醋、芝麻醬、黃芥末和廈門的蒜茸辣醬,配以酸甜蘿卜、香菜等,一股腦塞入嘴里,芥末狂放激越的刺激和土筍凍清冽甘甜的原味及冰涼彈牙的Q感,滿嘴的神奇讓味蕾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土筍凍是由野生于沿海江河入海處咸淡水交匯的灘涂上,學名叫做“星蟲”的一種環(huán)節(jié)軟體動物做成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完全靠星蟲所熬出阿膠一般的膠汁自然成“凍”的,因此形成了土筍凍出不了遠門的特性,惟有到產(chǎn)地才能一飽口服。
西門土筍凍目前是廈門最正宗的一家老店了,只有幾平方米大小的店面生意卻非常紅火,這一帶的居民都是該店多年的老顧客,也有遠道專程開車來品嘗的,食客大多坐在門口樹蔭下的小桌上,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西門老板廖天河的手藝是從他父親家祖?zhèn)鞫鴣淼,歷史已超過70年。據(jù)說,當年廖家父親從肩挑擔子賣起,經(jīng)常在西門歇腳,很多吃上癮的人常常去那兒找到他,習慣性地把他的土筍凍叫作西門土筍凍,等他后來開店時,自然就用了這個稱謂作店名,F(xiàn)在是夫妻倆在經(jīng)營,一個在家里手工生產(chǎn)土筍凍,一個在店里賣。每天都能賣出 100 多斤。
海蠣,又叫蚵仔,絕對是廈門人的碗中寵物,過年時一定要吃一碗蚵仔面線的。以海蠣為主要原料的海蠣煎是另一道廈門名吃,這道小吃,看似不難,但家里做的終歸不如外面做的好吃。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