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 正文
六十年變綠洲的荒漠傳奇
方圓20公里的殺虎口不僅有雄渾古樸的古代建筑,而且還有壯觀的自然景觀。高聳入云的山峰隨處可見,沿蒼頭河畔行走,可以看見松柏參天,綠草如茵。值得一提的是樺林山,山上怪石嶙峋,北側就緊靠著萬里長城,形態(tài)非常神奇。沿著樺林山前行不遠就是著名的圣山,圣山的巖石裂縫中有泓泉水,冬天也不結冰,傳說這是仙女下凡的一滴淚水。在蒙漢相爭的年代里,漢人為把圣山圍在邊內(nèi),日夜征戰(zhàn),但一到晚上圣山便到邊外,這樣整整連筑十三次,但是圣山仍在邊外,后來,長城腳下一村得名“十三邊”。
這些美麗的風景,一半天然生成,更多是人類與自然對抗的結果,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情令人唏噓。殺虎口所在的右玉縣60年前只有0.3%的綠化面積……如今的右玉既有滄頭河濕地公園,還有南山森林公園,綠化面積達到了50%,右玉人靠著堅韌不拔成就了人類成功改造荒漠的奇跡。在右玉種樹很難,因為植樹的最好季節(jié)是春天,但在春天,這里的泥土還被凍著,一直到夏天才能自然化凍,那時樹苗根本不可能成活,于是右玉的縣委書記的基本工作就是每年春天帶領著干部群眾用炸藥炸開凍土,植樹造林,為了防止水土流失,他們還把樹苗周圍的土地刨成錯綜的田字形,即使這樣,樹苗的存活率依然少得可憐,而右玉人并不氣餒,每年春天繼續(xù)炸土種樹,就這樣一代一代堅持了近60年,歷經(jīng)18位縣委書記,才有了如今遍地紅柳、沙棘、小老楊及各色喬灌木和果樹的樣貌。其實右玉的地底下也有著豐富的煤礦資源,即使是全國特困縣時,右玉人依舊執(zhí)拗地堅持種樹,不愿意因為開采挖煤而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
今天,站在高處,能看到殺虎口旁古長城泥墩垛子被挺拔的小老楊掩映著,山頂上有數(shù)十座風力發(fā)電的大風車緩緩旋轉著,夕陽西下,更是一副田園詩的美景,但誰又能想到它背后的故事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