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日傍晚設(shè)宴敬請舅父、姑父、姨丈、媒人等六親九眷。酒過“三巡”,菜過“二大”,新娘即出房敬茶。戚友要送給“茶儀”,作為新娘“見面禮”。親屬待酒宴散席,接著舉行“佳期酒”,而后送新郎進洞房。
通常由未婚的男青年八人組成“子弟班”,畬稱“佳期班”,由“佳期頭”兩手提“某府”雙喜燈籠,領(lǐng)隊從門外走進新郎家,邊走邊唱:“閭山竹,必仙栽,鬧房子弟進門來。廳堂喜燭光耀迷,今旦日子吉良時。文武客官齊請坐,新郎新婦茶捧來!
此時,“新郎官”身穿長衫禮服,頭戴紅頂高帽,插金花,胸掛紅綢布,在廳前恭候,先行“迎客禮”,向子弟拱手鞠躬迎接招坐,新郎遞香煙,新娘捧茶。茶煙用后,即由“佳期頭”先為“新郎官”請位,再為其他子弟逐個請位。后按席位次序排成隊列,環(huán)繞酒桌,唱就位歌,隨即開宴。席間有行酒令或猜拳追勝喝酒,盡情盡興,最后才由“佳期頭”宣布“送落房”。
“送落房”即鬧洞房!凹哑陬^”手捧喜酒一碗,與新郎攜手唱“送落房”歌(十噴床)。唱畢,新郎與新娘吃“合酒”,連喝三杯,桌上備有熟雞蛋(去殼)一合、雞腿一合、酒杯一合!凹哑陬^”斟滿紅酒,唱祝歌,新郎新娘再喝姻緣美酒滿白頭偕老酒。又唱尊老愛幼歌,喝尊敬公婆酒,再唱和睦鄰里歌,新郎新娘再喝和睦鄰里酒。喝完“合酒”,“佳期頭”即夾起雞腿塞進新娘嘴,讓其吃雞腿,意表新娘今后會持家。最后“佳期頭”唱:“鳳凰蛋,車一車,年頭吃喜酒,年尾就做爹!ぁぁぁぁぁぁ
一般新娘婚后三天就要邀新郎一同回娘家做“頭轉(zhuǎn)客”。選一酒量較好的挑“女婿擔(dān)”,兩人步行到岳父家。一路鳴炮,村中人聞訊多來夾道歡迎。女婿見了上輩老人,便拱手鞠躬行禮。進入岳家后,要住宿一二日,輪流到親房內(nèi)叔翁家計親,最后一晚由岳父設(shè)請“女婿酒”。宴席間“提壺”者常要請女婿唱令歌、行酒令。三輪酒后,常由挑擔(dān)的“姻家伯”代唱令歌二首,代女婿講感謝話,祝吉利話。酒后,請女婿吃晚飯,此時岳母捧出滿碗飯,給女婿吃,這叫“飯心飯”。按婚俗碗內(nèi)放著一包“飯心包”,意含岳母愛女婿,暗里贈“私家”。這時桌旁契母們(內(nèi)兄嫂)即歡唱“飯心歌”。使女婿懂得丈母娘養(yǎng)女之恩、嫁女愛婿之意。女婿得到“飯心包”,吃完飯后,得掏回敬的“紅包錢”,安放碗里,以示酬謝岳父母的恩惠。散席后,女婿進行送“分花包”,給一門親屬、男女小孩,以表首次“見面禮”。第二天夫妻返家。當晚即在男家舉行“回門會”。設(shè)宴請房下叔父上輩人,祝新婚圓滿。
[生育] 畬族婦女分娩,舊時都用土法接生。孕婦在生育前得求神許愿,供“奶娘婆”、“媽祖婆”的香火,祈求平安順產(chǎn)。到孩子“滿月”時需備祭品還愿。生了孩子要向親屬報喜。親友即送雞、蛋、線面及嬰兒衣、褲、鞋、帽作“滿月”。孩子做“滿月”時要剃頭,請鄰居吃“滿月酒”,為孩子取名。如果是細仔就順口叫“細弟”、“細妹”。有將子女寄托神靈保佑,還要辦“寄名供”,寄菩薩奶娘處的即叫“奶佑”、“奶生”;寄“大石母”處就叫“石貴”、“石生”、“石民”;如寄“大教母”處便叫“教發(fā)”、“教榮”。
[慶壽] 畬族以五十歲為壽。親戚賀壽壽禮有:豬后蹄一個(約4-5公斤)、貼紅剪花的雞蛋10至12粒、壽面一包一公斤、壽燭一合、百子炮一盒,對聯(lián)一副。經(jīng)濟條件好的人家,還有贈送布料一至二件。已出嫁的親生女要送制好的長衫、褲、鞋、襪、帽等。對一般親友只收豬蹄和對聯(lián),其他禮物不收,還回送紅包一包。慶壽一般是在當年農(nóng)歷正月舉行。五十歲的壽為正月初五日,六十歲的壽為正月初六日,按此類推。慶壽前幾天就要做好壽糕、壽桃果。辦壽筵酒所備菜肴有:長壽面、壽桃果、豬腿肉(每塊四小兩、現(xiàn)改為一大兩)、鳳尾(烏筍干)、煮豆腐干、土林耳、鮮冬筍、黃花菜、熟雞蛋、薯粉扣、土燕圓、鮮魚凍等十二盤。吃壽酒的第一盤菜是長壽面,坐首席位的賓客先用筷子夾幾條線面放在另一個空盤中繞成壽字形,并唱慶壽歌。
壽筵鳴炮散席時,還發(fā)給每人一塊四兩重的紅燒壽肉和壽桃果帶回家。
富裕大戶人家,還舉行拜壽儀式:壽堂中掛起旗帳、玻璃茶燈,設(shè)木靠椅、排五果、焚香燭、掛親友送的聯(lián)、軸和匾額。拜壽后,贈送給每人一包“紅包線”。
[喪葬] 人死,畬語稱“做老人”、“老人千歲”。畬族老人逝世,斷氣時就得移放后廳床上。死者床頭需點一盞燈或一支蠟燭,畬語稱“照眼火”,日夜不滅,意給死者借光,順利前往“陰府”、“瑤池”。孝男和孝女每日三次給親人燒“床前紙”,意給死者亡魂赴陰府時所需的茶水、乘船、坐轎等使用。入棺時還得把這些紙錢灰,包成一包裝放死者衣袋里入棺。
長輩人死了,得連夜報喪,風(fēng)雨無阻。遠路的親戚接到報喪時,要煮點心蛋面給報喪人吃。報喪人要把點心吃光,不得剩余,否則犯忌。若是母親死,要專人先到母舅家報喪,這叫請“后家”。需等他們到后才能入殮。娘家人前來奔喪,孝男孝婦頭戴白帽,身穿麻衣,腳穿草鞋或鞋頭縫一塊白布的舊鞋并準備草墊或棕衣放在大門前等候母舅等人的到來。娘家人臨門時,孝男孝女跪地哭迎,經(jīng)母舅等上輩人伸手扶起才能起來,再引導(dǎo)娘家親人給亡母吊唁。
鄰居得送香紙祭奠,至于送火柴、報喪、做墳?zāi)、找棺木等都由鄰里幫助,叫“助喪”,不需支付工錢。
入殮前要給死者換穿壽衣,先得由孝男用秤把七重或五重的衣褲稱過,記清量,并點燃香火,在衣襟邊燒個洞為記,然后由孝男向天地哭叫:“阿父啊(或母啊)!你衣服共七重幾斤重,衣襟做了記,莫穿錯!倍蠼o亡人穿衣。老年人逝世的穿著:女性仍然頭戴“鳳凰冠”,掛銀耳環(huán)、穿青藍色踏轎衫和裙,捆月白腰帶、扎腳布、穿單鼻布鞋入棺。男性則多穿藍白色半長衫、長褲、雙鼻布鞋頭青色帽環(huán)。若死者有上輩人或父母健在,死者還得披麻帶孝,在鞋帽處縫一塊白布。若父母早故,已墓葬了,則死者可頭戴紅頂帽,否則只戴帽環(huán)入棺。
對生前有奏名的人(即學(xué)過巫師)逝世時,先不準子孫啼哭,應(yīng)請本民族巫師行“報終”禮,立一香爐,點上三支香二支燭,由巫師念咒,意為幫助死者收去生前所帶的陰兵,給死者布好“羅城”保護。然后把尸體停入廳床上,方準開聲哭泣。入棺時,死者要頭戴宮帽,身穿青色或藍色道袍。道袍的前胸后背有太極八卦。入棺時還得把死者生前用過的“法印”、“牒身”袋掛在脖子上和馬鞭、芴等一起放入棺內(nèi)。這時,巫師念咒,請神來為亡人超度,摘去“奏名”銜才可蓋棺。蓋棺后,孝男孝女孝孫等雙腳跪地,跪越巡棺,從左至右,不得越過棺材頭,連續(xù)巡跪三遍后才可出棺,抬到山上埋葬。富家墓葬,窮家土葬,待三四年拾骸放在陶翁內(nèi),再擇吉重新墓葬。 服飾 飲居 [服飾] 畬族有自己獨特的服飾,反映該民族特有的風(fēng)情。
一般女服 尚青色棉布、苧布衣,少數(shù)富裕戶也穿綢緞。大襟長衫,衫長至膝,比男長衫稍短些,衣領(lǐng)用金線、五色線制成二至三層花紋的“虎牙領(lǐng)”,領(lǐng)背中央繡“鳳凰采牡丹”。衣襟用五色羽毛布,繡三至五層梅菊花蕊。腋下襟邊縫一塊10多厘米寬例三角形的大紅布,領(lǐng)口內(nèi)“替肩布”用藍、白四方形做“替肩”。袖口和衫襖襟邊均用大紅色羽毛做邊飾,并鑲繡各色花紋。節(jié)日所穿紫色“誥翠衫”,大襟和袖口都繡“回字”形花紋,胸前排扣5顆,古作禮服用。
女裙褲 通常用黑色棉布,夏天用苧布。出嫁做新娘時,用青色綢緞或精嗶吱做褲。外穿藍色或紫色疊春“虎牙裙”,腰間束四指寬的白色腰帶,正面再垂2條長1米的飄帶,直垂至腳面。婦女下山、下田勞動時,用腰帶縛住“圍身裙”!皣砣埂笔呛谏r布或青直貢布制成,裙上端加一塊10厘米寬紅布做裙頭。所縛腰帶則用五彩絲綢線、白粉線、羽毛線等織成橄欖式花紋和漢文字裝飾。轉(zhuǎn)裙也刺繡著“鳳凰采牡丹”等花鳥裝飾。羅源縣毗鄰的飛鸞南山村和新巖村一帶畬族婦女的服飾,均穿斜襟大領(lǐng)衣,并鑲有各種花邊。不分季節(jié)一律穿短褲、扎綁腳。
男服 一般是青色和藍色大襟短服。少數(shù)男子穿大襟長衫,均為圓領(lǐng)。布用棉布和苧布。胸襟兩旁袖口上均鑲有黃、紅兩色,綴3-5顆銅扣,外加穿圓領(lǐng)直襟有5排扣的“錢吊衫”,古作禮服。禮服胸前領(lǐng)左右兩旁,還垂掛有2條珠線穗。禮服正面上方2個袋,下方4個袋。大都在取新娘后三天,送新娘回娘家做“頭轉(zhuǎn)客”時穿。
男褲 多用藍青色棉布。夏天穿苧布短褲。褲頭上接15厘米左右寬藍或青色布。結(jié)婚時則穿紫色或藍色長衫禮服。
鞋 平時男子多穿黑色布底雙鼻鞋和木屐。勞動時,多打赤腳和穿草鞋。婦女穿單“虎攻鞋”(畬族),布底,鞋頭高昂3厘米,鞋口兩旁以羽毛布“沉地”,用五色線繡“虎牙”花紋。解放后,男女穿解放鞋、運動鞋、塑料鞋、人造革和皮鞋。
帽 兒童頭戴貓兒頭的童帽;中青年常扎頭由;老年人戴風(fēng)軍帽。巫師法師分別戴宮帽、天尊帽、頭冠字帽。男子結(jié)婚時戴青色紅頂帽,寬沿外敞,帽項突起高達8厘米,兩邊插金花。姑娘出嫁戴“鳳凰冠”,冠的結(jié)構(gòu)以竹片為骨架,先制成梯形的頭冠套,冠套外圍縫上五色波紋的“冠欄布”,額前鑲雙龍、鳳凰、蝴蝶、花木、魚鳥等圖案!傍P凰冠”上額正當中,懸立一塊“雙塊戲珠”銀飾,左右兩旁豎立兩個武士,左騎驢、右提劍。額正面貼鑲兩塊長12厘米寬3厘米多的銀質(zhì)“冠欄”片。其下并排懸掛4片四方形有花紋的銀片,表示盤、藍、雷、鐘4姓聯(lián)姻。再下掛9個“銀星”,九星下垂胸還串掛著九穗花紋銀片。鏨有山、海、花、鳥、魚、獸之類圖案。每穗連接9小片。冠上還用金絲線懸掛4串玻璃珠,長達50厘米,下連接元寶型銀牌4個,垂至胸前。額角左右兩側(cè)各掛一塊蝴蝶形銀牌串聯(lián)16小片四方形花紋銀片。冠髻之后垂掛一塊鏨有“雙龍戲珠”的銀牌。髻上橫插一根髻針,以保持戴冠穩(wěn)定。
首飾 一般婦女常帶鴛鴦銀手鐲、銀戒指,其上鏨有梅花、八卦、福、祿、壽、喜等圖案與字樣。還有龍爪拳頭式帶鈴哨的戒指。富裕人家的婦女胸前佩帶銀牌、項鏈。腳戴銀鐲,耳戴耳環(huán)。畬族婦女的頭飾隨發(fā)型而不同。與福安接壤的畬族婦女發(fā)型,則是腦后梳成爪辮狀,向上繞成盤匣式。發(fā)間環(huán)束深紅的羽毛帶或深紅色的絨線。正面額前發(fā)高是臉部的二分之一。發(fā)頂中橫壓一條銀簪,斜插耳把、毫豬簪。未婚小姑娘的發(fā)型,均用紅絨線參在發(fā)中一起編成辮子盤繞在頭上。至十五、六歲時梳成“平頭型”,插兩只小銀簪。與羅源縣毗鄰的飛鸞鎮(zhèn)南山,新巖、向陽村一帶婦女,則梳成“鳳凰髻”,用紅色絨線纏發(fā)梳扎直至頭頂,約達15厘米左右高,彎至額頭,中間繞成一塊徑8厘米大的圓型發(fā)桃,畬語稱“鳳凰頭髻”,再橫栓小銀簪。
[飲食] 畬家生活儉樸,平日對飲食品味式樣不講究,重在吃飽。口糧多以番薯絲為主糧,大米、高梁、大麥、小麥、花麥、玉米、小米為副糧。故俗有“種番薯吃番薯,番薯當糧也當菜”。把番薯切成絲、曬干,其吃法有煮成“燜飯”的,有用開水燙半熟,撈放蒸籠炊成“蒸飯”。多數(shù)地方要把鮮薯絲用水淋洗出淀粉,加工制成“粉扣”當菜吃。
畬家一日三餐,薯米干飯!按汗(jié)”期間(正月初一至初三)吃3天白米飯,有的用大米蒸飯另撈一角,供小孩或接待客人。平時煮上一兩碗粗菜即可上桌?椭,小孩不上桌,怕爭菜忌慢客人。農(nóng)忙時,難于及時備辦菜肴,只用鹽湯或青菜一碗也能對付。但到自養(yǎng)豬屠宰時,割一二斤豬肉,常邀親友鄰居品嘗。在春耕、秋收前,為迎接繁重勞動,都要殺羊、殺雞兔、買豬蹄滋補養(yǎng)身。
畬族家家戶戶都種蔬菜,除日常鮮吃外一般家庭常把芥菜、蘿卜腌成咸菜,做當家菜食用。竹筍,畬村四季均有,常加工成筍干。調(diào)味少用油,重用姜。飲料,多用糯米釀酒。50年代后,畬族群眾經(jīng)濟狀況有了很大改觀,多數(shù)人吃上大米飯。蕃薯絲與高梁、大麥等則降為副食。
[居住] 畬族村寨,大都分散在山崗、丘陵,少數(shù)在沿海和海島上,依山建房、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建房坐向多坐北朝南。門前多種樹木。
“建房”要擇吉日。破土動工后要定朝向,立合磚俗稱“定磉”。木工動鋸斧要定“駕馬”日。房主要備茶、酒、五果、焚香鳴炮祭供“魯班”。祭后才動工、上梁。其后,請鑾駕、貼柱聯(lián)、壓梁谷、掛紅布,中堂上書“紫微鑾駕”,進宮柱貼聯(lián)“建屋喜逢黃道日”;“上梁幸遇紫微星”。中庭放個“斗燈”,以示照耀千秋大業(yè)。建成后要擇日入宅,房主肩挑“祖宗擔(dān)”,讓上輩人先入宅,晚輩后進。
舊時,畬族山村,因經(jīng)濟困難住房建造簡單,多蓋“人字”式或“孩兒撐傘”式的草樓。
清代以來,住房多改為土木瓦房,依山建筑。四周均圍黃泥土夯筑的土墻。中間分別架有二、四,用七柱或五柱木料,屋頂蓋瓦片。正座中間分前廳和后廳。后廳左邊常設(shè)小門通后山。前后廳兩邊隔4個正間,專作臥室。正廳前一般都設(shè)有二片天井,以堆倒垃圾漚肥農(nóng)用。有的建有廊廡,前后廊廡分別作用廚房或堆放農(nóng)具和做豬欄。住房一般有二層樓。樓上低,樓廳高,使廳堂陽光充足。立有固定樓梯或移動手梯通往樓上。樓上則用竹片加泥土或木板做墻壁隔間,樓房間多作糧食倉庫或放家具用。每座屋前或屋后均留有小塊空地,以曬柴片、衣服、番薯絲等。邊角地多種柯木遮蔭。50年代后,畬族群眾居住條件明顯改善,磚瓦房、混凝土結(jié)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fēng)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