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人民“福愿”很多,實際是向神靈“祈!。
農(nóng)歷正月十四日,做“奶娘!笔瞧砬蟊Wo(hù)婦女生育和財丁興旺、幼口安寧。家家常到奶娘宮祭供。農(nóng)歷二月初二日,做“春!(即土地福)。祭供土地神生日,祈望慶稼豐登,村村做“春福”。
農(nóng)歷三月“立夏!。每當(dāng)立夏日,全村人歇息一天,叫“歇夏”。家家米竹筍煮光餅,添口福,點香祈求夏季好收成。
農(nóng)歷五月初“保留!备鲬魝浼蓝Y上“土主宮”供請,意為春種已落實,祈求禾苗茁壯。
農(nóng)歷七月立秋日,做“秋!。全村要備辦祭禮到“土主宮”供祭,祈求常降雨水,滋潤禾苗保豐收。農(nóng)歷八月白露日,做“白露!。向天地供祭,祈求水稻孕穗揚花時節(jié),順利度過臺風(fēng)與暴雨,獲得增產(chǎn)豐收。農(nóng)歷八二十三日,做“元帥福”。畬族供奉“田元帥”一雷海清為神靈,對塑像焚香禮拜。每逢這一福日,畬村就要殺雞、宰鴨、備酒菜、三牲福禮供祭:“田元帥”,祈求驅(qū)邪保平安。
農(nóng)歷十月立冬日,做“冬福”,稻田收割,糧食歸倉,畬家歡慶豐收,供祭“土主神”和“土地爺”以示謝敬。農(nóng)歷正月初六“祖宗!。這是從汀州府武平縣入遷寧德韓丹村、上雷東村的鐘姓畬人特有“福日”。每年春節(jié)后初六日,鐘姓男女于清晨寅時排香案。焚香雞祭供先祖,俗稱“祖公福”。 婚育慶壽喪葬 [婚姻] 畬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如父母主婚為主,自由婚配的也有。寡婦再婚再嫁則較自由。
舊時,男女一般在十一二歲時就可論婚,由父母包辦婚姻。男家托媒往女家求親,要開生庚“八字”,經(jīng)算命合婚后,認(rèn)定上婚或中婚,才決定相親,定新,送吉日,迎娶。
媒人初到女家說親,女家有誠意才進(jìn)行相親!安橛H”,首先女方由姑母或姨母陪同前往男家看“人家”。男家備酒菜招待,雙方互相了解情況,如果男家備上點心、蛋,婦方來人肯接受,即表示同意,可留在男家宿夜。第二天回去前,男家送“收手信”糍粑等。婦方回家后即由男方父母進(jìn)行定親,講聘禮、定結(jié)婚迎親吉日。
畬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較開放,雙方在勞動中、唱歌中找對象,自許終身。自由戀愛常以歌當(dāng)話,經(jīng)過對歌比“肚才”,求相悅、探情意、察忠貞、挑選意中人。當(dāng)雙方認(rèn)定是真正的情人,就暗訂終身。婦方私贈男方銀質(zhì)手鐲或戒指。男方遞送白色“兜肚”(畬族稱“肚稿袋”)或其他珍貴物品給婦方。而男方就主動托媒向婦方父母求親,取得同意后,備些糕餅、棗、線面、豬蹄和聘金若干呈送女家叫做“小定”。隨后男女雙方經(jīng)常來往,男方可主動到未婚妻家助工、犁田、插秧、秋收等。
定婚畬語叫“得定”,即正式“定婚”。一般選擇農(nóng)歷五月端午節(jié)或八月中秋節(jié)前后的吉日.男方備好禮物,一般有長壽面二包、紅棗、禮餅5公斤、豬蹄一個6公斤、豬肉若干公斤、魚鲞一合、衣料一套、制“鳳凰冠”的“髻欄”一合、銀手鐲一副、銀戒指一合(帶響鈴)、聘金(銀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女方將禮物點收后,則商定婚嫁時間。這時女家用紅紙再次寫女兒的生庚交給媒人,帶回給男家,并給回盤豬肉二刀、黃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女家將定婚的豬肉分別送給六親。六親收到禮物后,便知某人的女兒已許配,并準(zhǔn)備衣料禮物。
男方擇好吉日娶親通知女家叫“送日”。連同禮餅、豬肉、線面、冰糖、紅棗和“龍鳳禮貼”,由媒人和親家伯等人送往女家。婦方根據(jù)吉日單辦喜事,再將男方送的“送日”餅、豬肉由姑娘直接分送給舅母、姨母、姑母等家。母舅等親戚得知后便留她“作客”,即叫“作表姐”!氨斫恪边M(jìn)村,男青年一定要與對歌,一般均唱“嫁女歌”來揶揄她。
依照男家吉日單,女家即請本民族裁縫師傅到家為姑娘“開剪”,要特制成套“踏轎衫”、“踏轎裙”、“月白腰帶”、“印花苧布蚊帳”“紅色苧布袋”和其他式樣新衣服。還分別鑄制銀質(zhì)“鳳凰冠”和錫酒瓶、錫茶壺、錫罐等,并備箱、精杠和棕衣、鋤頭、斗笠作為陪嫁。富裕戶還有用耕牛陪嫁的。近年畬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陪嫁品檔次隨之提高,有高矮櫥、辦公桌、縫衣機、洗衣機、沙發(fā)、自行車、收錄機、電視機等。
“送酒米”是由男家出錢,女家代釀酒的習(xí)俗。男家要送給女家“籮二”酒米(即十二斗糯米),由未婚新郎和媒人作伴挑送女家。由女家代釀紅酒,作為宴請六親九眷、抬轎赤郎的“婚嫁酒”。
挑“祖宗擔(dān)”。娶親前一日,男家備好雞蛋十二粒、豆腐十二塊、豬肝十二兩,還有魚、肉、菜、果、酒等禮物,并用紅紙包好十二包小紅包:即卷風(fēng)冠包、請祖包、梳頭包、捉青蛙包、封箱包、闌期包、伴娘包、上轎攤傘包、托媒人包、轎符包、回頭包、開轎門包等。這叫“源祖禮”,由媒人與“迎親伯”一同挑到女家。至大門時,女家放鞭炮迎接到大廳。大廳點燃紅燭和香線,由媒人先向天地作揖,再向廳堂作揖,然后就座喝茶。這時女家長輩前來與媒人相見。“迎親伯”上前交付禮物和小紅包。如果女家提出要補送豬肉幾斤或另加幾包小紅包時,則由“迎親伯”代補,以求隨喜順意。
迎娶新娘的花轎進(jìn)女家門后,女家即請“赤郎”、“行郎”行廳就坐、喝茶、吃點心,畬語叫吃“脫草鞋酒”。接著還備辦午宴或晚宴,叫“嫁女酒”,以敬請送親友和抬轎的“赤郎”。席間要進(jìn)行“猜菜肴、識別名與清龍?zhí)、捉青蛙”的歌酒令?
畬族有“器嫁”婚俗,新娘在出嫁前要“懶床”即“戀床”,以歌哭唱,傾訴婦女無地位和對包辦婚姻的怨恨心情,怨出嫁、恨媒人。同時也表露新娘對父母養(yǎng)育恩情的懷念,對兄弟、姐妹的留戀,哭得情深意切,使親人和客人感動,既為娘家討吉利,又促使親友掏“紅包”贈嫁。
畬族姑娘出嫁做“新婚衣”時,要梳扎“鳳凰頭”,以示青春年華的結(jié)束,所以姑娘出嫁梳妝時都要進(jìn)行一場“反梳妝”的掙辯。掙辯最終由親戚舅母抱著梳妝,才準(zhǔn)備上轎!靶禄榕迸R出門時,要和胞兄弟行“分酸”禮,表示婚女仍愿為自家兄弟分擔(dān)辛勞,并撒“五谷米”以祝愿娘家吉祥如意。由“大姐”扶向廳堂向祖宗三跪拜后上轎。
新婚女上轎,由“大姐”取一茶盤,盤內(nèi)放一個“安心鏡”、一把剪刀、一把尺、一合熟雞蛋、十二粒桂圓,移放在新婚女坐位上,以示避邪護(hù)身。由舅母撐傘,待新婚女上轎后即封轎門(轎符)以抵諸邪。赤郎即將花轎抬出大門外,并鳴放鞭炮。此時女家即關(guān)大門,新娘在轎內(nèi)停止哭泣,不再轉(zhuǎn)頭看娘家,以示不拽娘家“風(fēng)水”;ㄞI抬至村外百米左右就得停下,讓“新婚女”從轎頂上遞出一紅包(即回頭包)交給胞弟,以示娘家財丁兩旺。如果同日有兩家姑娘出嫁,就得用“牛踏路”。不論婚嫁路程遠(yuǎn)近,都要讓長輩姑娘先上轎。后走者又怕“福緣”被先走者帶盡,就在黃牛或水牛和牛角上掛紅布“踏路”領(lǐng)先,表示“金牛”開道。
男家娶親要向女家催送嫁妝,午餐后,迎親隊伍以鑼鼓、嗩吶催妝。這叫“催妝禮”。嫁妝物品送至男家后,須找一位父母健在、兒孫滿堂、有福的女俗稱“大姐”來“安床”。安床時,一邊鋪慶,一邊喝唱吉祥好話。床上安放“斗燈火”,擺茶、酒敬請“床神婆”。
男家選取兩童男和兩童女,分別手提銅鑼二面,雙喜燈籠一合,選放雙響、連珠炮二人,持火把四人,到村外路口等候,用嗩吶開路,迎接新娘。男家還備好米篩、尺、剪刀、鏡、豬肉一條,懸掛中,以示避邪。用大紅紙書寫“鳳凰到此”貼在中堂。新婚女進(jìn)入男家大門時,公婆等親屬必須躲避,否則俗認(rèn)為“犯沖”,日后家庭不睦。
拜堂,首先要用茶、酒、五果擺香案,廳堂上高燃龍鳳喜燭,“大姐”站在大廳上等候,當(dāng)花轎進(jìn)入男家大廳即放禮炮迎接!按蠼恪迸c赤郎一一鞠躬,給赤郎雙手拜上開轎門“紅包”后,才進(jìn)前開轎門!按蠼恪狈磙I內(nèi),先取出桂圓放在轎前地上用腳踏碎,以破沖喜。而后再拿出“五谷種了”、“定身鏡”,手袖紅蛋安放茶盤內(nèi),牽引新娘下轎與新郎跪拜天地、祖宗、拜畢。新娘方入洞房。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fēng)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lán)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rèn)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