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醋熘魚焙面
鯉魚焙面是開封的傳統(tǒng)名菜,它是由“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道名菜配制而成。 “糖醋熘魚”歷史悠久,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東京市場上巳流行。它是以鯉魚尤以黃河鯉魚為上品原料,以過初步加工后,用坡刀把魚的兩面解成瓦壟花紋,入熱油鍋炸透。然后以適量白糖、香醋、姜末、料酒、食鹽等佐料,兌入開水,勾加流水芡,用量火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進(jìn)炸魚,潑上芡汁即成。其色澤棗紅、鮮嫩鮮香,甜中透酸,酸中微咸。 “焙面”又稱“龍須面”。
據(jù)《如夢錄》載:明代開封每逢 農(nóng)歷二月初二,所謂“龍?zhí)ь^”之日,為呈吉祥,官府、民間都以細(xì)面相贈,稱之為“龍須面”。起初面用水煮食,后來,不斷改進(jìn),過油炸焦,使其蓬松酥脆,吸汁后,配菜肴同食,故稱“焙面”。 1930年前后,開封名師最早將用油炸過的“龍須面”,蓋在做好的“糖醋熘魚”上面,創(chuàng)作了“糖醋熘魚帶焙面”名菜,深為顧客歡迎。將二者合面為一,即可食魚,又可以面蘸汁,故別有風(fēng)味。后來,拉面?zhèn)魅腴_封,人們用拉面油炸后和熘魚搭配起來,使其更為錦上添花!疤谴嘴拄~”味道之鮮美,妙在一道菜肴,兩種食趣。有“先食龍肉,后食龍須”之美譽(yù),成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
“開封溜魚焙面”是開封的傳統(tǒng)依然隹肴之一,久負(fù)盛名。焙面也稱龍須面。據(jù)《如夢錄》記載:明清時,開封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稱為“龍?zhí)ь^”,“筵客吃龍須面,節(jié)禮送面”。當(dāng)時制作“龍須面”。只是用水煮熟,后改炎焙制的方法。故稱為“焙面”。
鯉魚焙面是開封傳統(tǒng)-名菜,由“糖醋熘魚”和“焙龍須面”兩道名菜配制而成。傳說,清代慈禧太后逃難時停留在開封,開封府名廚貢奉“糖醋熘魚”和“焙面”。慈禧見狀后,心血來潮說道,鯉魚靜躺盤中,大概是睡著了,應(yīng)該給它蓋上被子,免得受涼。隨之起筷將“焙面”覆蓋魚身,“鯉魚焙面”從此傳為佳肴了。其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焙面細(xì)如發(fā)絲,蓬松酥脆。
特點
糖醋軟熘魚焙面又稱鯉魚焙面,是豫菜的十大名菜之一,河南歷史名菜。
用料
黃河鯉魚1尾(約750克)、白面粉500克、濕淀粉13克、白糖200克、醋50克、料酒25克、精鹽8克、姜汁15克、蔥花10克、清湯400克、花生油2500克(約耗300克)、食用堿0.5克(冬天0.25克,夏天1克)。
做法
一、魚去鱗、挖鰓、去內(nèi)臟、洗凈,兩面解成月牙形備用(一邊7~8刀)。炒鍋置中火上,加入花生油(1500克),六成熱時將魚下鍋炸制,連續(xù)頓火(把鍋從火上拉過來)幾次,待魚炸透后再上火,油溫升高后撈出控油。
二、凈鍋置旺火上,加入清水,放入白糖、醋、料酒、精鹽(5克)、姜汁、蔥花,勾入濕淀粉,用勺不斷攪動,汁沸后,下50克熱油,然后將汁澆到魚身上。
三、白面粉兌入精鹽(3克)、堿,和成面團(tuán),蘸水在案板上反復(fù)搓揉,至面發(fā)筋時,搓成長條,反復(fù)拉至12環(huán)(12根),細(xì)如發(fā)絲,截去兩頭取中間一段(約50克),放入油中炸至柿黃色撈出,裝入盤中,即可同黃河鯉魚一同上桌。
注意事項
可以購買鮮龍須面代替拉面。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fēng)采飛揚(yáng)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lán)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rèn)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