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經目塔
經目塔,原名本尊塔,又名祖師塔。20世紀40年代,大足石刻考察團見塔上刻有《武周刊定眾經目錄》,遂定名為經目塔。經目塔在寶頂小佛灣,是用石徹成的亭閣型四方形飛檐塔,坐南朝北,高7米,分3層,每層都有飛檐隔開。
經目塔上有許多怪字,一般字典詞書難于查找。
北山石刻
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zhèn)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石刻位于山巔(俗稱佛灣),開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長約300米,高為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代表作品如下:
東方維納斯
北山第136號普賢菩薩像(東方維納斯)
俗稱心神車窟。這窟造像秀美,雕刻精細,力學光學構思巧妙周密,整體安排和諧協(xié)調,對比強烈,保存完好無損,有許多藝術家把它譽為宋代石刻的精華和代表。
右壁普賢菩薩,結跏趺坐于蓮座,蓮座置于白象背上。寶冠以佩玉、珠璉、花草為飾,刻紋婉轉流麗。隆鼻、長眼而目光向下,薄唇而嘴角微微后收,泛起一種似笑非笑、欲笑又忍的神情。臉型清秀、圓潤,身材修長,上身向前微傾,凝神深思,端莊透溫柔,文靜含嫵媚。有的藝術家認為她集中了東方女性美的特征,可以稱為“東方維納斯”,也可稱為東方的美神和愛神。
北山媚態(tài)觀音
北山佛灣第125號龕的數(shù)珠手觀音是一尊膾炙人口的精品。
這尊雕像,頭戴花冠,發(fā)絲垂肩;頭向左側低俯,目光下視,含顰欲笑;右手輕拈一數(shù)珠串,左手握撫扼右腕,交叉于腹前,身段窈窕,體態(tài)輕盈,顯得悠閑自若。袒胸露臂,衣裙飄拂,頗有靜中寓動,“吳帶當風”之趣。整個神態(tài),天真靦腆,幽思含情,容貌俏麗嫵媚,因而被人們昵稱為“媚態(tài)觀音”。
南山石刻
南山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龕、龍洞、真武大帝龕等道教題材。在大足石刻中,公元11-13世紀的道教石刻,是中國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系(神仙系統(tǒng))最完整的。保存完好者有5處,以南山為著。如第5號三清古洞,共刻像421尊,以道教最高神“三清”為主,配刻以“四御”及圣母、王母等群神,生動地反映了公元12世紀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變?yōu)樯裣、神階明確的“三清”、“四御”信仰的歷史事實。在中國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為精美;就內容而言,是最完備而有系統(tǒng)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第的實物資料,有著極高的宗教、歷史、藝術價值。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石刻是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qū),在石窟中罕見。其中,第6號孔子龕,正壁刻中國大思想家、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坐像,兩側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這在石窟造像中,實屬鳳毛鱗角。第7號為三身佛龕。第8號為老君龕,正中鑿中國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師像。據(jù)造像記知,以上3龕造像均為大莊園主嚴遜出資開鑿,同為當時著名雕刻匠師文惟簡等雕造。
石門山石刻
石門山石刻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qū),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號玉皇大帝龕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銅鈴,似能目及千里;順風耳面貌丑怪,張耳作細聽狀;二像肌肉豐健,版圖筋脈顯露,手法夸張。第7號獨腳五通大帝,左腳獨立于一風火輪上,廣額深目,口闊唇厚,袍帶飛揚,有來去如風之勢。第10號三皇洞,現(xiàn)存造像35尊,儒雅清秀,衣紋折疊舒展,手法寫實,“人味”多于“神味”。第12號東岳大帝寶懺變相龕刻像98尊,以東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紀(宋代)東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