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快亮了,一切都又沉寂,門不響了,燈也滅了,只聽在街上什么地方,有只手風琴在游蕩。走向野外,走向大門旁,他走遠了,又走回來,朦朧中像在尋找一個人,但他怎么也找不到……”
《孤獨的手風琴》
茫茫雪野里,男人和女人背靠背,坐在雪地上,悠揚的手風琴琴聲激蕩在西伯利亞空曠的雪原上空,滿含真誠,滿含對新生活的渴望……這大約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卻又最遙不可及的琴聲。
《兩個人的車站》的記憶里,結(jié)尾禁不住讓人深深的感動。其實,在俄羅斯,手風琴聲并不遙遠,因為,近百年來,這聲音都那么真實地滲透在生活里,無論男人女人、生老病死、婚禮葬禮,它都就這樣存在著,時而深沉憂郁惆悵萬千,時而雍容華美春意盎然,時而激情狂放心潮澎湃。
風箱之音
手風琴根本就不是被發(fā)明的。是的,更恰當?shù)恼f法應該是,手風琴是被發(fā)展的,它是歷經(jīng)了一次次地蛻變、不斷改進才得以成形。
時光逆轉(zhuǎn)到公元前1100年,中國流行著一種用若干根帶有簧的竹管裝在一個鍋形的座子上制成的叫“笙”的管樂器。當中國人在吹笙的時候,希臘人和埃及人正癡迷地拉著他們的風箱。音樂家在演奏“風箱樂器”的雕塑就是佐證——這些雕像中的樂器有風箱、鍵盤,模樣與手風琴極為類似。
過了若干年,看似并無關(guān)聯(lián)的東西方的兩個樂器忽然有了接觸:笙,被那些坐著大篷車做生意的商人,或是從東方回來的傳教士,或是十字軍東征回來的人們帶到了歐洲,歐洲人被“笙”的靈感觸動了,把“簧”與風箱結(jié)為了一體,出現(xiàn)了被稱作“奧拉”的樂器——手風琴的雛形。只是,“奧拉”沒有手控風箱和鍵鈕,只能用口吹。
1822年,在柏林,德國人布希曼(Friderich Buschmann)制作了一臺有手控風箱和鍵鈕的“奧拉”,不可思議的是,突然之間,這看似“稀奇古怪的玩意兒”被競相熱捧,成為貴族與平民們共同的愛好。歷經(jīng)多年改良,先是長方形的風箱,四個鍵組,各有兩個簧片,有主和弦和屬和弦,后來逐漸發(fā)展出現(xiàn)從全音階到半音階,以及能演奏各種旋律和和聲的樂器……從此,手風琴開始在西半球蔓延開來,至今依然被各個國家所沿用,并越來越受人喜愛,不同的國家將各自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自主地注入了手風琴之中,使它成為了世人共同的聲音。
熱烈的探戈舞曲,快的波爾卡舞曲,令人激動的繆賽特舞曲,輕快的蘇格蘭雙人舞曲,甚至快步舞曲,手風琴,這個游走在風箱里的樂聲一直存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中?墒窃诙砹_斯,手風琴的命運顯得尤為的深入人心,如同奔流在斯拉夫血管里的血液,肆意汪洋,奔放熾烈。
俄羅斯全稱為俄羅斯聯(lián)邦,首都莫斯科。俄羅斯位于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東歐北亞大部分土地,國土面積為171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地域最遼闊的國家。俄羅斯的文化藝術(shù)是極其輝煌燦爛的。無論是以普希金、托爾斯泰為代表的文學,還是柴可夫斯基的芭蕾、塔科夫斯基的詩意電影或是巡回畫派的繪畫,都讓我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這快土地為什么會誕生如此之多的藝術(shù)杰作?這塊土地曾經(jīng)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曾給人類..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