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外交官帶你看世界》這套叢書的作者們,是一批剛從崗位上退下來的外交官。他們不僅了解中國人的需求,同時也熟知曾經工作時所在國的情況。他們在崗位上時,是中國人民與所在國之間的友誼使者,今天他們把自己多年的積累,濃縮在一本10萬字不到的書本中,又架起了一座國與國之間的友好橋梁 ,以此滿足富起來的中國人,盼望著到地球別處去看看的愿望。
世界名人向往的國度斯里蘭卡是印度洋島國,面積65625平方公里。相對來說,是一個小國。小雖小,但它自古以來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旅行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宗教學者,如古希臘地理學家和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意大利傳教士鄂多立克(Odorico)、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圖塔(Ibnbattutah)、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Polo)、中國高僧法顯很早就到過斯里蘭卡。印度、阿拉伯、希臘、羅馬等許多國家的作家通過神話故事、詩歌、游記和歷史專著等形式,對斯里蘭卡的自然風光、宗教文化、歷史古跡、風土人情、豐富的物產,特別是珍珠、寶石、香料等等,作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與此同時,他們還給斯里蘭卡冠以許多富有特色的名字:印度史詩《摩拉衍那》(Marayana)稱它為“蘭卡”,意思是“燦爛輝煌的土地”,并把它比喻成“藍寶石鑲邊的祖母綠”。羅馬人稱之為Palaesimudu,意為“佛教圣典之首”。古埃及人稱之為Salike,即獅子的住處。
阿拉伯著名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稱之為Serendib,意為“珠寶島”,借用Serendib的發(fā)音,葡萄牙人稱斯里蘭卡為Ceilao,荷蘭人稱之為Zeilan,英國人稱之為Ceylon。
我國不同時期對斯里蘭卡的稱呼有所不同。西漢時稱之為“已程不”,晉唐時期,稱之為“師子國”、“獅子國”,或“執(zhí)師子國”、僧伽羅,宋代稱細蘭,元代稱之為“僧迦剌”,明代稱“錫蘭”。悠久的國際交往考古學發(fā)現(xiàn),古羅馬帝國早在公元前就同斯里蘭卡建立了外交關系。古羅馬作家普林尼(GaiusPlinius)在其名著《自然史》中稱,公元50年,斯里蘭卡大使出現(xiàn)在喀勞狄一世的殿堂上。公元360年,來自斯里蘭卡的大使到達朱利安朝廷(Julian)的首都羅馬。斯里蘭卡古都阿努拉特普拉出土了羅馬帝國尼祿時期(Nero)和韋斯巴薌時期(Vespasianus)的錢幣。
我國古籍《漢書·地理志》稱斯里蘭卡為“已程不”,也是基于公元前2〜前1世紀兩國就存在通商航海交通關系。阿拉伯商人早在公元8世紀就云集蘭卡,從事貿易活動。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后,斯里蘭卡成為各國商船的必經之地。15世紀,鄭和下西洋,曾經停斯里蘭卡。斯里蘭卡之所以能吸引世人的目光,與它興盛的佛教文化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有關。它是黃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以及希臘、羅馬等世界古代文化發(fā)源地之間的重要樞紐,它位于東西航道的中心,是遠東和太平洋地區(qū)通向中東、非洲和地中海地區(qū)的理想的中轉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途島”。
熱帶島國斯里蘭卡(SriLanka)舊稱錫蘭,如同印度半島的一滴眼淚,鑲嵌在廣闊的印度洋海面上。“斯里蘭卡”在僧伽羅語中意為“樂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寶石王國”..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