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加老城很美,這話就跟沒說一樣,但卻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雖然我們查看著地圖,把要去的地方標注出來,但后來發(fā)現(xiàn),隨意走走似乎更適合,街角巷尾處處是歷史,是風景。走著走著便來到老城最大的里加廣場,早晨廣場上行人寥寥,旁邊的托姆斯基教堂(DomaBazinica ,The DomeCathedral)還沒有開門,只有一些游客在露天咖啡座喝著咖啡,享受著八月早晨的清爽與晴朗。
里維廣場(LiviLaukums)規(guī)模要小很多,距離大小“基爾特之屋”不遠,自從1201年阿爾伯特主教建立了里加城之后,由貿(mào)易商人、工匠藝師組成的行會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fā)展起來,由德國富商組成的“大基爾特”,出現(xiàn)在14世紀,之后的幾個世紀里,行會一直使用一座哥特式會議大廳,直到19世紀中葉才在舊建筑的基礎(chǔ)上打造了這棟新哥特式建筑,被稱為“大基爾特之屋”(Large GuildHalls),現(xiàn)在則是拉脫維亞國家愛樂管弦樂團的表演大廳。而我要找的那座“貓之屋”正對著大基爾特之屋。
在歐洲許多國家,自中世紀起,黑貓便成了魔鬼的象征,厄運的兇兆。然而這只黑貓卻堂而皇之地立在屋頂上,如此有趣的建筑背后自然也有段有趣的故事:貓屋的主人曾經(jīng)是一位當?shù)貥O其富有的德國商人,但由于行為不檢點,被拒絕加入聲望顯赫的“大基爾特”,憤慨之下,他就在行會的對面蓋了這棟豪宅,在房子兩旁的高塔頂端各放上兩只弓身翹尾狀似發(fā)怒的黑貓,更絕的是將貓的后庭對準“大基爾特之屋”,以這種侮辱性的姿勢來表示對行會的不滿。這樣的做法當然招致了行會的強烈抗議,最后這場爭執(zhí)在法院的介入下得以調(diào)解,行會和貓屋的主人達成協(xié)議,保留這座建筑,但改變了貓尾巴的朝向,將貓頭對向行會。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