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個下午,日頭火辣,伊 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考古學家布賴恩·鮑爾站在庫斯科南面廣闊的印加祭祀遺址——毛卡拉克塔的廣場上。
他猛喝了一口水,伸手指著東邊不遠處高聳的灰色露頭巖層。它尖凸的頂端被鑿出了巨大的臺階,那是一座印加大廟遺留下來的部分。鮑爾說,大約500年前,朝圣的人們行走至此,就在陡峭的山巖上祭拜。這里曾被視為印加帝國最神圣的一處所在:王朝的誕生地。
鮑爾現年54歲,身材瘦長而結實,戴一頂老舊的棒球帽,穿著藍色牛仔褲。他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首次造訪毛卡拉克塔,一心要揭開印加帝國起源之謎。當時大多數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都相信,一位年輕英明、名叫帕查卡特克的領袖(猶如“安第斯的亞歷山大大帝”)在15世紀初當上了第一位印加國王,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讓一個由泥棚子組成的小村落轉變成強大的帝國。鮑爾卻不以為然。他以為印加王朝有著深得多的根源,要想找到它們,最合邏輯的發(fā)掘點就是毛卡拉克塔?山兴氖,他挖掘了兩個考察季,卻沒有找到任何原始印加王族的蹤跡。
于是鮑爾轉向北邊的庫斯科山谷。他和同事R·艾倫·科維率領一隊秘魯籍助手,連續(xù)四個考察季在陡峭山坡上高低反復地挖掘,把所見的每一片破陶器和每一堵傾頹的石墻都記錄了下來。他的堅持換來了回報。鮑爾和同事們最終發(fā)現了數以千計前所未知的印加遺址,率先找到了表明印加政權的崛起時間比原本估計的要早得多——在1200年到1300年之間——的新證據。
這個地區(qū)更古老的統(tǒng)治者是強大的瓦里族領主,坐鎮(zhèn)于今日之阿亞庫喬附近的都城,到1100年就覆亡了,部分是因為折磨安第斯山脈百年以上的苦旱。隨后出現了暴亂,秘魯高原各地的酋長們?yōu)榱讼∪钡乃凑鲬?zhàn)不休,還率兵到鄰近村落搶食物。大群難民逃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寒風刺骨的地方藏身。
但在庫斯科附近水源充足的肥沃山谷中,印加農耕者卻沒有亂了陣腳。它們的村落沒有分裂開來各自為戰(zhàn),反而聯合成一個能夠展開有組織防御的小國。1150年到1300年間,庫斯科周邊的印加人開始利用安第斯山脈日漸變暖的大趨勢來發(fā)家。
隨著氣溫攀升,印加農民在山坡上向高處遷移了250到300米,建起層層疊疊的梯田并蓄水灌溉,玉米收成空前大好。法國安第斯研究所的古人類學家亞歷克斯·切普斯托·拉斯提一直在研究該地區(qū)的古代氣候,他說,這些糧食盈余使得印加“得以將大量人力解放出來做其他工作,比如修路或組成龐大的軍隊”。隨著時間推移,印加統(tǒng)治者跟附近地區(qū)的任何領主比起來,能動員的兵力更多,能給養(yǎng)的軍隊規(guī)模也更大。
有了這根大棒,印加國王開始覬覦其他部族的土地和資源。他們與附近的領主聯姻,娶他們女兒,并向新盟友饋贈厚禮。倘若對方不領情或是挑起麻煩,他們就派出大軍。隨著周圍山谷地區(qū)的領主們一個接一個臣服,這片土地上終于只剩下唯一的強大國家以及唯一的都城——圣城庫斯科。
屢戰(zhàn)屢勝之后,印加國王把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的的喀喀湖周邊的富庶土地。1400年后的某個時間,最偉大的印加王者之一帕查卡特克開始策劃征服南方。這便是帝國的曙光。
15世紀中期,科拉部落的軍隊全副武裝,集結在的的喀喀湖北邊的寒冷平原,向印加侵略者叫陣。帕查卡特克沉默地掃視著敵人的隊伍,為眼前的大戰(zhàn)做準備。的的喀喀地區(qū)的領主都是些高傲的人,統(tǒng)治著散布湖邊的大小王國的近40萬人口。他們的土地物產富饒,令人垂涎。黃金白銀的礦脈遍布群山,成群的羊駝徜徉在郁郁蔥蔥的草地上。要在當年的安第斯地區(qū)打勝仗,必須依賴這種牲畜。羊駝是南美大陸唯一可以負重的牲口,每頭可以背負30公斤重的裝備,此外還能提供肉、皮革以及織布的毛料,是關鍵性的軍事財產。如果印加國王不能征服擁有大群羊駝的的的喀喀領主,恐怕就得擔心這些領主會反過來征服他了。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