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雕刻藝術(shù)杰作
在梵蒂岡,最引人注目的雕刻藝術(shù)杰作主要有三件。
一是米開朗琪羅24歲時雕塑名作《母愛》。(在教堂正門向右拐角處)
圣母瑪麗亞右手緊緊摟著受難后遍體鱗傷的耶穌,左手微微攤開,垂首凝目,悲痛欲絕。圣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致。這里所表現(xiàn)的圣母痛苦狀與開朗琪羅以后的作品迥然不同。
二是在米開朗基羅設(shè)計的高遠的大穹頂下,由貝爾尼尼親手完成的青銅華蓋。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揮灑下來,把銅制的中心祭壇照得金光燦爛。金色的華蓋之下,是教皇舉行彌撒的祭壇。在祭壇兩旁,各有一架大管風(fēng)琴。舉行彌撒時,從管風(fēng)琴中,發(fā)出低沉、舒緩、優(yōu)美的旋律,彌漫至整個大廳。
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持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么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桿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圣彼得的墳?zāi),高大的圣壇下埋藏著圣徒彼得的尸骨,圣壇上是彼得的銅像。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dāng)著朝圣者舉行彌撒。
三是圣彼得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shè)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
寶座上方是于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經(jīng)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的。
祭壇前面不遠處有一條通道,直通教堂的地下室。那里原本只是圣彼得的墓地,16世紀重建教堂時才擴建成一所巨大的墓室,之后的歷代教皇都陪葬在此。
每個人都可以把梵蒂岡當(dāng)成一本書來讀,一本超越政治、利益、金錢的人類文明藝術(shù)史的教科書。這里的每一件藝術(shù)品洗去了幾百年人世浮沉的傷痕,洗去了俗世榮辱的塵囂,在其中走上一遭宛如經(jīng)歷了一次純美的朝圣之旅。
來源:國際在線、悠然見南山的新浪博客
相關(guān)閱讀:梵蒂岡:排最長的隊看最小國家博物館(組圖)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