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舊城區(qū)
閑散文藝小調(diào)
杜汶澤的一部電影《伊莎貝拉》將澳門的舊情愫說到了極致,那時的我固執(zhí)地將苔蘚綠看作是老澳門的顏色,而塞上耳機,讓蕩漾的提琴陪我走一段窄街短巷,便是在舊城區(qū)閑晃該有的旅行節(jié)奏。
沒料到卻是從一個叫“新馬路”的地方開始的。說是新馬路,卻長不足一英里,處處可見土生葡人的生活痕跡。廣場四周的建筑物屬于典型的歐陸建筑風格,充滿異國風情。街道名牌多以葡萄牙瓷磚畫藝術作為藍本,藍色和白色的主調(diào),配以中文和葡萄牙文的街道名稱,倒也成為了散步過程中的另一種觀賞。坐在議事亭廣場的噴泉旁,很容易讓人有置身南歐的錯覺,洋樓上漆著鵝黃、粉綠、咖啡的顏色,人行步道則用黑、灰鵝卵石鋪成了海浪狀,行人置身其中猶如在洶涌的波濤中飄蕩。
新馬路的核心區(qū)域當然是議事亭前地,這不僅僅是澳門本地人最喜歡的一個地方,也是大部分游客第一次來澳門必來拍照留念的地方。這里附近一直都保持著澳門幾百年來不變的特色,葡式建筑、大教堂、通往大三巴的鋪花地磚的廣場地面,成為許多人印象中最典型的澳門街景。在這里閑逛,你也許還會碰上帶著小狗喝下午茶的老人以及愛貓的書店主人。
在文藝的地方自然該有一些文藝的舉止,譬如逛書店!斑叾扔袝痹诎拈T有名的議事亭前地。踏上二樓書店必備的紙皮石舊樓梯,就會見到貼滿文化藝術宣傳單張的墻壁和玻璃門。書店的面積不大,三面墻都密密地放著外國設計雜志、旅游、電影、劇場、澳門本土設計文學等等。微風從敞開的大窗吹進來,隨意拿起一本書翻看著,時間很快被愜意地打發(fā)過去了。
一路閑逛的下午在山頂終結(jié)。盡管許多人從大三巴出來就選擇踏上枝葉茂盛的石階路,直奔大炮臺和澳門博物館而去,不過,澳門半島的南端或許更合安靜旅人的心意。沿著媽祖廟旁的鮑公馬路一直走,不知不覺就上了主教山。山頂上的圣母小教堂,是澳門最好的瞭望臺。我去的時候正巧碰到了一對新人在舉行西式婚禮,陪嫁姐妹穿的都是清一色的粉紫裙裝,不過可惜的是婚禮已經(jīng)接近尾聲,要是早點來觀禮就完美了。
相關閱讀:流連光影中 體味澳門的文藝范兒(組圖)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