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美國司法部宣布破獲俄羅斯“間諜網(wǎng)”的消息在世界上引起軒然大波,此舉不禁令人回想起冷戰(zhàn)時期的情景;7月7日,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公布了一個恐怕令全世界007影迷都失望的消息——取消第23集《007》影片的拍攝計劃,這就意味著影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看不到這位英國超級間諜的身影了;7月12日,美國司法部的官員宣布,美國和俄羅斯間諜交換行動在奧德利首都維也納順利完成,美國運送10名嫌疑人前往維也納,作為交換,俄羅斯同意釋放4名被控充當美國間諜的囚犯。
短短半個月,“間諜門”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史海鉤沉,無論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令人窒息的冷戰(zhàn)時期,諜戰(zhàn)故事以及間諜們曾經(jīng)活躍的城市,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從北非的卡薩布蘭卡,到“東方小巴黎”的上海,從橫跨歐亞的伊斯坦布爾,到“歐洲諜都”維也納、柏林以及布達佩斯,還有風景秀麗的007的誕生之地——卡斯卡伊斯,每一個魅力之都的角落里,都曾暗含著刀光劍影以及諜影重重,這也構成了其城市魅力的別樣風情。
卡薩布蘭卡 時光流逝 經(jīng)典依舊
提到因間諜而出名的城市,卡薩布蘭卡絕對應該名列前茅,因為這個曾經(jīng)的“間諜之都”不僅因間諜而聞名,更是因一部《北非諜影(卡薩布蘭卡)》而著名,著名到讓人們提及它時,甚至很少提及它的原名——達爾貝達。
1941年,當時的歐洲大陸正處在納粹的鐵蹄之下,要逃往美國必須繞道摩洛哥西北部港口城市卡薩布蘭卡,它成為企圖擺脫納粹血腥統(tǒng)治的人們奔向自由天地的最后一扇門戶,因此,這里云集了各個國家形形式式的人,使得這座城市的情勢異常緊張!侗狈钦櫽(卡薩布蘭卡)》拍攝于1942年,正值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白熱化階段,并于盟軍收復卡薩布蘭卡時首映,成為好萊塢不朽名片,一舉獲得三項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
卡薩布蘭卡至今仍保留著“RICK'S CAFE”——里克酒吧——這是座兩層高的歐式小樓,門口和陽臺上種著芭蕉樹,門牌上記錄著建筑的歷史。店內(nèi)結構與電影中的大體相同,只是黑白的變成了彩色,滿眼是鮮花、摩式燈具和飾品,服務生的打扮仍保留著片中的風格。進門便是一個別致的客廳,地上鋪著、墻上掛著毛毯,邊上有張六人用的圓桌和藤椅,靠墻是個黑色的西式壁爐。一樓的大廳里擺著幾張方桌,可以在這兒享用法國大餐,里面還有個挺大的吧臺,架上放著各種紅酒和洋酒,那臺鋼琴依然靜靜地躺在一角,仿佛片中的黑人藝術家仍坐在琴前,指間流淌著那曲傷感的“時光飛逝”。順著老式樓梯往上便來到兩樓,左側是一個四邊型的回廊,往下可以看到一樓的大廳,上方是尖型的玻璃屋頂,白天陽光一定很充足。回廊的四周擺著餐桌,客人也可以在這里用膳。樓梯右側是一個優(yōu)雅的小型咖啡吧,墻上張貼著《北非諜影》的劇中海報,一側的大屏幕每晚都會播放這部老電影,歐洲來的中年游客都喜歡坐在這里,品嘗著香噴噴的摩洛哥咖啡,重溫那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
上海 曾經(jīng)的遠東諜戰(zhàn)中心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大門被敲開了,雜七雜八的外僑社團蜂擁而至,涌入了這個號稱“東方小巴黎”的城市,從流亡貴族和政客,到中下層難民,從身家清白的學者商人,到卑鄙下流的社會渣滓,各色人物紛至沓來。在這個國際社交圈里,猶如一場漫長的假面舞會,任何人都可能是正義的英雄,也可能是無恥的叛徒,政治忠誠和道德倫理被無數(shù)次地把玩無數(shù)次地背叛。
當時的上海仿佛是陷于戰(zhàn)事的西方世界的縮影,同時又成為了歐洲難民的遠東避難所。這里聚集了各種身份復雜的人,從而匯集成別具一格的場景——“白”俄與“紅”俄將他們相互之間的刻骨仇恨從母國帶入上海,遠在異國他鄉(xiāng)卻仍廝殺不休;德國商人在德國花園總會忠實地慶祝希特勒的生日,卻沮喪地發(fā)現(xiàn),在上海他們的人數(shù)已被逃離納粹迫害的數(shù)千名說德語的“非雅利安人”難民超過;高高在上的不列顛“上海居留民”與富有的塞法迪猶太大亨們擦肩而過;韓國黑幫、菲律賓音樂家、賭場老千、扒手和各類詐騙犯在上海也如魚得水。在仙樂斯夜總會,這個城市第一個裝配空調(diào)的高級社交場所,英國大班、青紅幫大佬與其妻子或情人一起在午夜翩翩起舞。門外,身著制服的俄國門衛(wèi),身上佩戴著從虹口市場論打買來的假徽章,自封為前沙皇將軍,不時驅趕陰魂不散的殘疾乞丐。
1941年,在這個遠東的諜戰(zhàn)中心,在二戰(zhàn)期間太平洋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的時刻,龍蛇混雜的上海,為間諜們提供了所有必需的掩護,暴風雨前的表面寧靜,實際一場暗戰(zhàn)一直沒有停息,間諜與反間諜的斗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著。而無論是剛剛下片的國產(chǎn)大片《東風·雨》,還是正在熱映的好萊塢諜戰(zhàn)大片《諜海風云》,都將視線投向了這個城市在戰(zhàn)爭開始前的那一段特殊時期。
維也納、柏林、布達佩斯 從“中歐心臟”到“歐洲諜都”
自1946年冷戰(zhàn)開始后,歐洲大地上不斷上演著北約與華約集團間你死我活的間諜戰(zhàn),特別是在號稱“中歐心臟”的柏林、布達佩斯與維也納三大都會,各為其主的情報人員進行了全方位的較量,使這三座城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歐洲諜都”。
1945年4月13日,蘇聯(lián)紅軍解放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由于被納粹德國吞并的奧地利參與了希特勒的對外侵略,所以包括維也納在內(nèi)的奧地利全境被英美法蘇四國分區(qū)占領長達10年之久,直到1955年才恢復國家主權。地處歐洲腹地的維也納就成為東西方兩大陣營間諜戰(zhàn)的中心。蘇聯(lián)克格勃、美國中情局以及英國秘密情報局紛紛在維也納設立分號,據(jù)西方情報機構的一份資料顯示,冷戰(zhàn)時期活躍在維也納的各國間諜人數(shù)最多時竟達2萬人,維也納因此成為冷戰(zhàn)時歐洲最大的間諜之都。
1946年丘吉爾發(fā)表鐵幕演說之后,昔日德國的心臟——柏林便成為東西方冷戰(zhàn)的前沿,以美蘇為首的東西方情報組織在這里進行著激烈的對抗。蘇聯(lián)克格勃甚至專門在東柏林市郊卡爾斯霍斯特的蘇軍總部里設立總部,專門針對西德和其他西方國家進行間諜活動,日;顒拥拈g諜人數(shù)都在300人以上。
冷戰(zhàn)初期,由于國內(nèi)外諸多因素的影響,匈牙利的社會主義政權在整個東歐集團中相對來說不是很穩(wěn)固,這就為西方勢力的滲透提供了機會,大量美國間諜借機涌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企圖顛覆匈牙利的人民民主政權。于是,布達佩斯成了美蘇間諜戰(zhàn)的另一個主戰(zhàn)場。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