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來形容蘇格蘭菜的味道呢?以最具代表性的國菜Haggis為例,小布什出訪蘇格蘭G8高峰會時堅定的回絕了這道菜,以老饕著稱的法國總理希拉克則好像更是無法容忍。前北約秘書長英國人羅伯遜剛請他吃完Haggis,法國報紙就捅出了他對普京和施羅德發(fā)的牢騷:“從這種菜中,你就不難想象我們同北約相處之難了!
相對于蘇格蘭食物,蘇格蘭男人似乎更符合我們的想象。借由梅爾·吉布森,知道了驍勇善戰(zhàn)、率領族人抵抗英軍統(tǒng)治的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因為家喻戶曉的間諜007,認識了飾演第一代邦德的老牌影星、蘇格蘭男人肖恩·康納利。在很多人心里,蘇格蘭男人就是男人中的極品。但是極品好男人,也是要一方水土供養(yǎng)的。黃油燕麥、帶皮果醬、一整只胃袋的Haggis,只要從心底接受它,蘇格蘭美食就像蘇格蘭男人,帶給我們強勁、粗獷、濃郁和極具個性的口感。
果醬,挑逗蘇格蘭的性感滋味
英國人是吃果醬從不知收斂的民族,出遠門行李箱里除了紅茶就是果醬。據(jù)說維多利亞女王偏好黏稠的果醬,劍橋的學生除非吃完跟自己體重相等的果醬,否則就過不了初試。牛津人把果醬叫做“Squish”——沒有比這個詞更形象的了,吱嘎一聲,正是木勺子舀果醬的聲音。
也許只有這樣熱愛果醬的人,才做得出最妙的滋味吧。這平凡的家常料理因為英國田園而涵藏著無限豐富的變化。蜜桃、檸檬、草莓、覆盆子、田間的野莓和黑醋栗……隨隨便便挑一罐,都像是把整個果園放入口中。
橘子醬Marmalade是英國人的最愛?赡苁翘忻税,即使在英國本地,也聽到過無數(shù)個關于Marmalade的傳說。有人說橘子果醬是15世紀從葡萄牙傳到英國的,而且極受貴族的喜愛,因為他們認定了橘子醬里含有春藥的成分。后來又聽說是16世紀蘇格蘭女王Marie偶然的發(fā)明,因為她身體不舒服,想吃用溫桲和橘子熬煮的果醬,貼身女仆就把女王的要求傳到了廚房,卻加了個法語單詞“Malade”。這是生病和不適的意思,把Marie和Malade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Marmalade的雛形。這個傳說,不僅來歷不明,而且倒人胃口,還不如春藥的遐想來得性感些。但它起碼說對了一個地方,Marmalade果醬起源于蘇格蘭。但若是想去享用最傳統(tǒng)美味的英式果醬,不僅要去蘇格蘭,還得直擊Dundee(敦提)市。
騎著單車穿過一畦又一畦的果園,穿梭在敦提周邊一個個小巧得宛如從童話的村莊,這里就是我傾慕很久的果醬家鄉(xiāng)了!在敦提被以“探索之城”為人所知之前,好幾代的蘇格蘭高中生都只知道它是以3J出名——Jute(黃麻)、Jam(果醬)和Journalism(新聞業(yè))。
新聞業(yè)在蘇格蘭至今依舊很出名。D C Thomson,出版了包括《花花公子》和《The Beano》等一打刊物,雜志和惟一個人擁有的蘇格蘭日報,至今還在這個城市里有著自己的總部。
敦提的果醬是比《花花公子》更性感直接的挑逗。它的誕生不是單純的發(fā)明,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幸運產(chǎn)物。在1700年的敦提港,一艘西班牙貨船因為躲避冬天的風暴,以致積存了大量Seville橘子。年輕的雜貨店老板James Keiller便花了極便宜的錢買下來,本想轉賣出去,卻發(fā)現(xiàn)橘子又酸又澀根本賣不出去。
但他機靈的老婆Janet,顯然是個不愛浪費的節(jié)約主婦,她連皮都舍不得削掉,就把橘子熬成了果醬,但這醇厚的風味卻逐漸流行起來,也最終取代了當時一直使用的果醬原料榅桲。1797年,這個家族最終自信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Marmalade果醬工廠。
英國最好的果醬出在蘇格蘭,蘇格蘭最好的果醬出在敦提,而敦提最好的果醬,則出在鄉(xiāng)間小路的婦人之手。住在農(nóng)莊的小旅館,女主人的廚房里有只世代傳下來的老壁櫥,厚木門打開,才發(fā)現(xiàn)一大半都辟給了果醬。幾十只大號果醬瓶壘疊在一起,周遭散亂地擺著剖開的厚面包和零散干果子,壁櫥里的光線是暗淡的,亮晶晶的果肉卻透過玻璃隱現(xiàn)著微濕的光澤,這簡直不是用來吃的,本身就是一幅靜物習作。
這些瓶子沒有一只有標簽,都是家庭手工自制的。此地的農(nóng)戶家家有果園,那滴著露水的果實就是最上乘的材料。與市售的又是截然不同,在早餐桌上開啟一罐這樣的果醬,那清冽的橘子香會瞬間排山倒海爆發(fā)出來,如五月清風,讓沉睡的牧人都為之驚醒。細看那罐里的果醬,都已凝成了晶瑩剔透的凍子,滿滿的舀出一大勺,凝結在凍子里的塊塊果肉,濃稠到攤在吐司上都推不開。
但這豪爽的果肉還不是Marmalade真正迷人的地方。這果醬的奇妙之處,正在于它微妙的口感——入口先是爽朗的橘香,涌動著果肉的甘甜,而那入口即化的果皮,卻又在舌尖上滲出絲絲幽深的甘苦。這正是Marmalade特有的風韻,帶有成熟意義的苦味,讓它成為果醬中的極富教養(yǎng)的貴婦人,熱烈、真誠、溫情脈脈又難以接近,這多重的平衡足以讓味覺在一瞬間獲得最完滿的飽足。
農(nóng)莊的廚房里藏著一只深口大鍋,那是專門用來熬果醬的。這是極需要耐性的工作,也最適合話家常。于是跟女主人一起做罐果醬,也就成了農(nóng)莊里最溫馨的休息。雖然如今的Marmalade已不再拘泥于常見的Seville橘子,蜜柑、檸檬、甚至佛手柑,都可以拿來做出不同的口味。但無論品種如何改變,作為敦提的驕傲,Marmalade永遠不變的依舊是它古法傳承的味道。
做這果醬說不出是要苛刻的精致,還是要刻意的粗糙。說它精致,因為它分外挑剔食材,一如我借宿的農(nóng)莊,果子不是當季的不摘,不是新鮮的不用,更因為要整只下鍋熬煮,這家人還特意辟出來一塊地來,只栽培不受化肥污染的有機果樹。
選料如此精致,用起來卻多少顯得有些粗糙。和普通的果醬相比,Marmalade的特色正在于它要用到整只橘子,尤其那味苦的果皮,甚至是比果肉還要重要的風味。做法也甚是粗獷:先把橘子和檸檬刷凈外皮,然后就整只丟入深鍋,煮到果實變軟后再撈出來切成厚塊,最后還要加糖重新慢火熬制。那煮軟的橘子籽都被女主人一粒粒仔細剔出來,我原本以為是怕影響口感而要丟棄,卻見她把籽實細心地收在布包里,重新放入鍋中熬煮。后來才知道這步驟尤其重要,古法熬制的Marmalade不會添加任何凝固劑,只有充分的釋出籽實里的天然果膠,才是讓果醬凝結得晶瑩剔透的秘訣。
翻滾的湯鍋里時不時浮現(xiàn)出金黃色的沫子,女主人就用勺子小心翼翼撇著,把沫子通通磕在白瓷盤里。不等放涼就會被挑嘴的小孩子搶去,這金色的浮沫也的確是果醬的精華,只是大人們嫌它賣相不好罷了。從準備橘子到裝瓶,做一次Marmalade至少要耗費4個小時。熬好的果醬真是說不出的渾厚踏實,那反復熬煮出的稠度膠質,滿是成熟季節(jié)特有的滋味,飽滿豐腴。女主人還給罐子包上牛皮紙,纏上細麻繩,真是古樸風物。
英國的圣誕節(jié)有道古老的甜點圣誕布丁,慢火兩三個小時蒸出來,通常都是棕黑色的海碗狀,里面混著蜜漬橘皮、葡萄干、黑糖、甜酒和面包屑,像是窮人家桌縫里掃出來的大雜燴,還有人喜歡圣誕節(jié)前2個月就做好,扣出來慢慢風干,據(jù)說時間越久風味越濃。如果一口還能咬得下去,就能發(fā)現(xiàn)里面干癟糾縮的果子干,但通常是石頭般硬實的一坨,簡直可以用來防身。
美食家評論它“幾乎不能吃”,英國人吃它也多半是為了盡痛苦的義務。終于有嶄露頭角的名廚在電視上改良出一道仿圣誕節(jié)布丁的Marmalade pudding,多余的果干一概不要,只把Marmalade混了面包屑、雞蛋和黑糖,依舊是圣誕布丁的隔水蒸法,出鍋后甘甜柔嫩,趁熱吃最能慰藉冬天的寒冷。放在室外冰一夜,質地又變得舒爽彈牙,那濃稠的橘子醬和黑糖完美融合在一起,果香又遠比那腌漬橘皮柔和得多,絕沒有辛辣的嗆味,而是靜置在每一塊布丁里,溫和的在口中綻放。
文圖/eoco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