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街景
“懷舊”的主調(diào)
赤柱自古就是一個人們聚居生活的天然良港。赤柱正灘、圣士提反海灘弧度的優(yōu)美和沙灘的細軟,由古及今接納著人潮的往來。1767年興建的天后古廟和1931年因土地賠償而建的安置房“八間屋”,則敘述著赤柱的民俗、民生和文脈。紀念戰(zhàn)時捐軀志士的赤柱軍人墳場和建于1859年的舊赤柱警署,跳躍式地銘刻著赤柱曾經(jīng)的風煙。時光流逝,赤柱的山地、密林、海灣、長灘之間,自然散落著歷史與人文在這方土地上的留痕。近年來先后移來的美利樓和卜公碼頭,更凸顯了的赤柱的歷史人文主調(diào)———懷舊。
美利樓樓高三層,以巨型花崗巖建成,建筑風格糅合了東、西方的特色,既有仿希臘復(fù)古式圓形石柱,又采用了中式瓦面斜頂?shù)奈蓓。在異地還原這幢150多年前的維多利亞式建筑物,猶如一柱一石地堆砌一座有3000多塊大石的模型。其開創(chuàng)先河的遷建過程,為相關(guān)古建筑遷建案例積累下了寶貴的經(jīng)驗。盡管如此,赤柱美利樓卻不再被認定為法定歷史建筑。中環(huán)美利樓因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古歐陸維多利亞式建筑,于1978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筑,而遷建后的美利樓則與其前身有著相當大的差異。一位官員這樣解析道:“新的結(jié)構(gòu)不能反映十八世紀的歷史發(fā)展和建筑特色,建筑物的價值已減低!
從文化價值的重要性、歷史的真實性、環(huán)境的整體性等遺產(chǎn)保護幾個重要維度來看,赤柱美利樓可以說是一座抽離了歷史脈絡(luò)的建筑。而它近旁的那座以第12任香港總督“卜力”名字命名的卜公碼頭,也經(jīng)歷相同:卜公碼頭原是香港中環(huán)的渡輪碼頭,建于1900年,于1965年被拆,其上蓋則移至摩士四號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2006年末該上蓋遷移至赤柱美利樓旁,重新裝上按原卜公碼頭樣式興建的新碼頭,名為赤柱卜公碼頭。
赤柱在香港島的南部,離中環(huán)20公里。赤柱自古便是香港島上的主要聚居地之一。1841年5月由英國人進行的首次人口統(tǒng)計中,在香港島的7400名居民,其中超過2000人就是住在赤柱一帶。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