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 正文
卡夫卡雕像
作者:寧宵宵
不知道是否有人研究過,究竟是城市賦予人靈感,還是名人的不朽再造了城市。在歐洲,無數(shù)早期被介紹到中國的文藝作品讓我們熟悉了一個個小城的名字:歌德讓德國小城魏瑪經久不衰、莫扎特使得薩爾斯堡魅力不減,而當我們來到布拉格,在大街小巷不可回避地遇到一位面色陰郁、時時思考著的大師———卡夫卡。
貧民窟里的文學巨匠
幾乎所有布拉格的明信片里都會出現(xiàn)同一個風景———從山頂俯瞰整個老城區(qū)的紅屋頂。這個制高點就是城堡附近的修道院。山頂景點眾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城堡群了。圣維特大教堂無疑是整個城堡中最令人矚目的建筑,尖頂?shù)母缣厥斤L格讓人想起波希米亞王朝的輝煌。山下的老城區(qū)保護完好,與法國的里昂齊名,是歐洲現(xiàn)今保存最完整的兩片中世紀居住建筑群落之一,已經被列為聯(lián)合國文化遺產。
從修道院通往城堡的小街居然就是著名的黃金小巷。傳說這里曾經住滿了會點石成金的奇人術士,日以繼夜地作法煉金。不過,傳說終歸是傳說,這巷子的出名其實是因為卡夫卡曾經住在這里,并完成了我們熟悉的小說《城堡》。
表現(xiàn)主義小說《城堡》寫于1922年,具有鮮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說主人翁K是一個名義上的土地測量員,應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既不是一個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穎的大廈,而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建筑群”。當《城堡》中的K先生在奔波徘徊中筋疲力盡時,發(fā)出的感慨,正是卡夫卡在城堡下黃金小巷租住22號的內心感受。他以布拉格城堡區(qū)為背景,在這里寫下的《城堡》,文筆清冷,想象詭異,若有若無的寓意樹立了鮮明的“卡夫卡風格”。
今日造訪黃金小巷,第一感覺是非常可愛。二十世紀中期維修過的建筑被涂上了糖果一般的顏色,不管是明黃還是亮藍,在布拉格難得一見的晴空之下,看起來熠熠發(fā)光。但是仔細一想,這么低矮的房屋對于亞洲人來說還要下意識地彎腰進入,而對于人高馬大的歐洲人來說,可謂是更加壓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地方,大概對于卡夫卡的創(chuàng)作也有著極大的影響。
文學家的修道院小屋
所有來布拉格旅游的人都會被帶到這里匆匆一覽,他們中有不少人并沒有讀過卡夫卡的作品,只要足夠有名就可以了。這里曾經住著一位舉世聞名的作家,卻沒人知道他在世時的孤苦伶仃。沒關系,老房子知道,而墻是會說話的。
他只有一個房間,連轉身都覺得局促,窗戶很大,外面的景致視野非常開闊,令人有種錯覺,似乎透過這扇窗戶就能看到卡夫卡筆下的神秘世界?ǚ蚩ǖ墓示蝇F(xiàn)在已經成為一家書店,窄窄的書架上布滿各種版本的卡氏書籍。旁邊的小電視里,反復播放著關于卡夫卡生平和布拉格風光的影片。黃金小巷如今已經成為旅游產品的集散地,孤獨的卡夫卡夾雜在捷克水晶、金器和仿制油畫中,不由自主地活潑起來。
在布拉格的其他街道,還會遇到與卡夫卡有關的咖啡館、博物館甚至是餐館。故人生活在這里,難免與城市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椟S街燈下,猶太人舊區(qū)寂寥凄清。卡夫卡死時僅41歲。在那個年代卻非常幸運,至少不像他兩個妹妹一樣,慘死于二戰(zhàn)時的納粹集中營。
現(xiàn)代文學與藝術的撞擊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出生地和主要居住地,他在去世后為這個故鄉(xiāng)作出極大的貢獻,F(xiàn)在卡夫卡已經成為布拉格推銷自己的首選“賣點”。城市廣場上取義于《套中人》的銅鑄塑像意味深長:瘦削,神經質,一對大而黑的眸子。身著三件套西裝、頭戴禮帽的卡夫卡騎坐在一具空殼之上,而身下空洞洞沒有腦袋和四肢的“人型”,仿佛就是活在套子里的人。
而在城市另一端的卡夫卡博物館門前,悄然無聲地立著兩個青銅色男人,他們都有著云母般的紋理,臉上帶著一絲戲謔和滿不在乎的神情,站立在一片形如捷克地圖的池塘里,赤身露體面對面地小便,銅像的臀部可以轉動,胯間噴出的水線劃成一個圓形,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這兩個雕像都是捷克前衛(wèi)藝術家大衛(wèi)·切爾尼的作品,提起他在歐洲可謂是頗具爭議。2009年1月他在歐盟議會大廈的作品就差點引發(fā)外交事件。許多人稱贊他已非常成功,大衛(wèi)說,“出名的是卡夫卡,不是我!彼f得也對,不過,在布拉格不同地方安放的大衛(wèi)·切爾尼雕塑作品早已成為這個城市的特征。
卡夫卡和大衛(wèi)·切爾尼的組合,就像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與藝術的撞擊,發(fā)出更耀眼的火花,帶給游客更多新奇的感受和深層次的思考。對于開頭的問題,我也有了自己的答案:誰的文化,誰的城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