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 緬甸 > 正文
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會、著名的故都、緬甸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80多萬,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曼德勒的巴利語名稱為“羅陀那崩尼插都”,意為“多寶之城”,系明東王1857年命名;又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緬華僑稱它為“瓦城”。
據說在緬甸的兩大城市:仰光、曼德勒經濟比重幾乎占了整個國家80%,而在兩大城市中仰光由印度人后裔控制經濟,而曼德勒由華人后裔把持。
曼德勒是昔日緬甸皇朝的最后一個首都,在緬甸歷史上曾有過的多個古都,只有曼德勒的王城被較為完整的保存下來,雖然王宮是被毀后重建的。曼德勒現(xiàn)在已成為旅游的中心,映耀出緬甸古代文化燦爛的過去。主要旅游景點有曼德勒山、曼德勒皇宮、摩訶牟尼佛、獨一無二寺、金廟、古道陀石經院和情人橋等。在曼德勒旅游,一是看佛教勝跡,二是看古代文化,三是看緬甸中部的田園風光。
曼德勒皇宮(King Palace)位于曼德勒古城正中央,是緬甸最后一個王朝的皇宮。1857年始建,1859年竣工。皇宮呈正方形,邊長2英里,有四道主門,八道邊門。紅磚宮墻,高7.9米,墻外有寬闊的護城河。宮內有104座大小殿宇,整片建筑群均為木結構,精雕細刻,宏偉壯麗,金壁輝煌,但在二戰(zhàn)中被毀。1989年緬政府進行重建,現(xiàn)已部分恢復了往日勝景。
皇宮有兩個地方必定要到,一個是高三十三公尺的瞭望塔,爬上一百二十一級樓梯后,便會鳥瞰整個皇宮及曼德勒市的景色,真真正正可以感受到“大地在我腳下”的優(yōu)越感,但要注意,行上木制的樓梯級時會"唧唧"作響,太用力時不知會不會塌下。另一個必到地方是博物館,在這里展出緬甸王用過的物品、少量家俬、相片等等,是唯一可以了解到緬甸歷史的地方。
曼德勒的名字來自城內最高的山丘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相傳佛主釋迦牟尼宣揚佛法時曾路過此地,釋迦牟尼由弟子阿難(Ananda)陪伴,站在曼德勒山上指著山下廣袤的土地,預言2400年后,這里將會出現(xiàn)一座繁華的大城。此后曼德勒果然不負所望,在敏東國王的統(tǒng)治下,30年的榮景在歷史中點綴成不朽的一頁。傍晚的夕陽,映照著古城的角樓,滿天彩云,古城遠山,樹影婆娑,倒影在平靜如鏡的護城河水中生成一幅寧靜致遠的美景。
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位于曼德勒市北面,皇城東北角外約2.5公里處,海拔326米,為緬甸著名佛教圣地。登上山頂可俯瞰全城。山上山下建有很多佛塔和佛寺。比較著名的有素當卑佛塔等,相傳釋迦牟尼曾到此講道。從山腳有三條各3000多級的石階路通到山頂。近年又修筑了一條盤山公路,小汽車可直達山頂。
從曼德勒山的東南口向下望,729座功德碑圈成一片方正。這個號稱“世界最大書本”的Kuthodaw Pagoda佛塔以石碑為頁,正反面都鐫刻著密密麻麻的緬文及古老的Pali經文,內容為第五次世界佛教大會所通過的信條與經文。
當年,敏東國王曾召集2400名和尚以接力的方式誦讀經文,足足耗費6個月,才將這本浩瀚的大書念完。黃昏時,雨季帶來的綿綿細雨漫出氤氳,將這里襯托出肅穆之感。赤腳行走其間,一座座白塔圍住石碑,伸手觸摸那透著涼意的石碑,順著卷曲刻畫的經文,感受著當時虔誠的溫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