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 正文
拍攝當?shù)赝林诵枰记?/font>
不過,攝影家是不肯這樣操作的,他會先與被攝者混熟,培養(yǎng)默契后,再拍攝,但身為旅人是很難有足夠時間與被攝者謀合的。我記得早期去大陸邊疆拍攝少數(shù)民族的人,一去就是一年半載,為的就是與被攝者熟悉。早期沒有數(shù)字相機,只能帶著“拍立得”,拍出來立即送給當?shù)厝,取得信任,這樣往往可取得很棒的照片。
其實,拍照也是一種旅行方式。一張張照片,就像美好時光的斷層掃描圖,是瞬間的捕捉,也是記憶的凝固。但為什么我偏愛拍人呢?因為拍多了風景,頗難尋找到不同觀點的“地方特色”,還不如拍人來得“紀實”。事實上,人在空間的表情,往往也透露著他的生存環(huán)境、社會價值、人性等等,宛若代表當?shù)氐囊粋符號、一個“標本”。所以,拍照時,我常常把底片(風景)當成五線譜,而人就是那上面的音符了。
但事先征求同意拍照,在歐美世界似乎頗難行得通。在肖像權(quán)意識下,幾乎窒礙難行,所以,我干脆就用長鏡頭偷拍。不過,我偶而會主動自我推薦說:“我是旅游記者,特別來到你的地方,希望能介紹你家鄉(xiāng)的風情給臺灣……”這般說詞,有時會博得他們的認同,大力配合演出。這一招在保守的伊斯蘭世界亦管用(最好攜帶名片備用),但可不要隨便拍攝戴頭巾和黑面紗的婦女。在較為開放的伊朗、迪拜、土耳其或許有機會拍到婦女,在撒哈拉就不要輕舉妄動。
拍宗教活動,最好用長鏡頭偷拍,也要很小心。有次我偷拍印度教火葬,就被家屬趕走,只好隔天再去。伊斯蘭教的祈禱、非洲巫教儀式等等,一般都不給拍,一定要事先征求教長或巫師同意,否則會死得很難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