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碧霄巖,位于彌陀巖東南方,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原有石構建筑,已廢。巖壁上浮雕三世尊坐像,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上方為上碧霄,有平臺,崖刻“壽”字,4公尺見方。從臺灣迎回的廣欽法師的靈骨也埋在碧霄巖邊,并建石塔,以供瞻仰。瑞像巖,位于碧霄巖東側,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釋迦瑞像”立姿,高4.4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構石室。該巖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外奇石扦天,千姿百態(tài)。峭壁間有“忘歸”、“北門勝概”崖刻。巖室對面為羅漢峰,斷巖側立,形如羅漢,構成十八羅漢朝瑞像奇觀。此外,千手巖的釋迦牟尼造像,賜恩巖的白衣觀音造像,均雕于北宋元右年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稱“虎浮泉”,泉從一斜臥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細流清清,常流不絕。清源、泉山因此得名。彌陀巖側的“泉窟觀瀑”。在雨季有“虹雨千層吹不斷,琉璃萬斛涌還多”的景象;而在旱季,則凝脂潛滴,須待上方水庫放閘,人工造瀑。
歷代文士、武將、高僧、權貴游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將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現(xiàn)代高僧泓一法師遺墨“悲欣交集”,備受景仰。曾在清源山上結廬讀書而成就頗豐有唐代的歐陽詹、林蘊、林藻,明代的李光縉、王慎中、顧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長、高僧不乏其人。清源山流傳無數(shù)的典故、傳說、神話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云山,主景區(qū)距泉州城市區(qū)3公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