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 購物 >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 興安盟 > 正文
花臉蘑。它主要生長在緩坡和草甸子里。如果連降陰雨,間隔晴天,氣溫悶熱,濕度較大,正是花臉磨盛產(chǎn)之際。人們往往會在一夜之間,便驚奇地看見,那灰蒙蒙,蘭乎乎的“小傘”竟把地皮都蓋住了,一片連一片,一朵挨一朵,有時多得連莊稼地里都有。
花臉蘑采回家后,有趁鮮炒吃的,也有熬湯吃的,大多數(shù)是曬干或用食鹽鹽起來。涼曬的蘑菇燉小雞肉格外好吃。但涼曬時,不管天氣如何好,曬出后里邊總是會有蛆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家不曬了,而是要回家后,立即洗干凈,燒開水“操”一下,撈出來涼透,放進壇子里鹽上。鹽出來的蘑菇味道還是鮮美如初。
榛蘑。這種蘑菇主要生長在林地、山坡、溝幫地帶。柞樹林或灌木叢,尤其是柞樹林采伐過以后,樹墩子上最愿意生長榛蘑。在盛產(chǎn)年份,漫山遍野,可地皮拾。人們也是紛紛采摘,好生熱鬧。在養(yǎng)馬年代,許多放牧工一邊放牧,一邊采蘑菇。采多了攤在塑料布上或草地上曬著,等下班已半干了,裝進放牧袋帶回家,有時放牧袋盛不下用衣服、褲子裝回家。全家歡慶豐收,自家吃不了,出售或贈客送禮。有一些原藉遼寧、山東的職工,把花臉蘑、榛蘑和猴頭蘑曬干后,在春節(jié)前寄回老家,與遙遠的親人共分享。
在榛蘑生長期間,還伴有“趟蘑”、“圈蘑”、“紅臉蘑”、“黃花蘑”、“白蘑”和“松傘蘑”等。
“趟蘑”和“圈蘑”有白色的和灰色的。這種蘑菇個大、肉多,有的象盤子或碗口大。它們以排隊形狀而得名。排成一條直線者叫“趟蘑”;排成一個園圈者叫“圈蘑”。這種蘑菇由于個大,產(chǎn)量高,發(fā)現(xiàn)一片,一圈又一圈,一趟又一趟,一采就是幾大筐。八0年林業(yè)局工人許慶山,發(fā)現(xiàn)了一條“趟蘑”長達十多里路,是從場部西門外開始,在公路兩側(cè)的溝沿上生長,每隔幾公分一朵,一朵一朵排成一條直線,一直抵達馬鞍山上。許慶山等人在這一次當中,揀了十來挑筐。這種延續(xù)十多里路長的“趟蘑”,堪稱是天下蘑菇第一奇聞。
猴頭蘑菇,這個名字沒錯起,它的長相確實象猴子頭。它生長在柞、樺樹上,不易被發(fā)現(xiàn),沒有經(jīng)驗的人很難采到。猴頭蘑一生就是一對,這一對并非是在一棵樹上,絕大多數(shù)是在對面的另一棵樹上,它們之間的距離沒有定數(shù),或許很近,就在眼前,或許挺遠,十米二十米的。所以有的人只采到一個,并不是另個沒有,而是沒有找到。猴頭蘑成雙配對,遙遙對視,如同天上的牛郎織女星。正因為這樣,有的青年男女喜歡上山采猴頭蘑菇,其中緣故,大概與愛情有點聯(lián)系吧!
松傘蘑不是北方土生土長的“坐地戶”,而是南蘑北遷的后來者。松傘蘑顧名思義,它是松林生長的形狀象小傘的紫紅色的蘑菇。種畜場原本沒有紅松林和樟子松林,全是柞、樺林、楊椴林以及雜樹林和灌木叢,所以不生長松傘蘑。建場四十年來,第年采造,逐年更新林相,不但栽植一片又一片紅松和樟子松林。近幾年來,紅松林和樟子松林拔地而起,于是,松傘蘑應運而生。只不過它是“新來乍到”,場內(nèi)“坐標戶”便“有眼不識金鑲玉”了,不知道它好吃不好吃,所以不敢采它。它只好在松林中默默生來,默默老去。
近些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它,采食松傘蘑的人越來越多。其實,這種蘑菇是出類拔萃的上乘蘑菇。它生長在紅松大和樟子松要地帶,生長得干凈俐落,而且水份較少,容易涼曬,而且味道鮮美,同小雞肉差不多,食后令人難忘。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