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 正文
布唐卡 吉祥天女 (民國)
唐卡和佛教有很大的關(guān)系。而佛教繪畫的歷史可追溯到釋迦牟尼,那是一個拈花微笑都會覺悟的時代。而唐卡藝術(shù),作為藏文史料記載在五世達賴所著的《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一書中:“法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來蔡巴萬戶長時期的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像時,作為裝藏放在神像里了!
不過葉星生認為,《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沒有講到繪畫的材質(zhì)、形制和“唐卡”這一詞匯,即使記錄屬實也不能成為唐卡,而只能被客觀地稱為“可移動的神像繪畫”, 現(xiàn)有的文字依據(jù)只能斷定唐卡這一形式在公元12世紀以前就已經(jīng)成型,并廣為傳播。
還有觀點認為,無論如何,唐卡的形成與游牧部族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藏民趕著他們的牲畜在遼闊而荒涼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便成為隨身攜帶的廟宇。畢竟唐卡比塑像更輕,也不同于壁畫,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掛在帳篷里,哪怕是一根樹枝上,就能成為一種象征,讓藏民們祈禱、禮拜、觀想,或保佑去世的親人。
對于活著的人來說,唐卡是為祈禱、禮拜和觀想;而當(dāng)親人去世,根據(jù)卦算,家人會請一幅具有特殊意義的唐卡,畫出保護神護佑亡靈。也有很窮的人家請不起唐卡,但他們對唐卡并不陌生,因為每一座寺院都高懸唐卡,伴隨著他們獲得慰藉的一生。
在現(xiàn)存的所有古唐卡中,最小的唐卡僅有巴掌般大小,畫在紙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達幾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每年擇吉日向廣大信眾示現(xiàn),當(dāng)其緩緩展開后,竟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
“因循守舊”
西藏人把唐卡畫師統(tǒng)稱為“拉日巴”,意思是畫佛或神的人,仿佛蕓蕓眾生中,有一些被選中的人接受了描摹某種永恒的任務(wù),他們往往是寺院的僧侶或民間的祖?zhèn)魇兰。一幅唐卡的繪制,也就是一次神佛重現(xiàn)的過程。他們手中都有一份世代相傳的范本,須得遵循。這范本往往隱匿于密存的經(jīng)典中,記載著至少八種成套的造像尺度,無論是姿態(tài)莊嚴的靜相神佛,還是神情威猛的怒相神佛,所有的造像都有相應(yīng)的比例,不得修改。
唐卡至今猶存的最大秘密恰恰在于“因循守舊”。這個含有貶義的詞匯在此卻象征著唐卡的光榮傳統(tǒng),每一位畫師正是因為堅守這一傳統(tǒng)而成為文化記憶的復(fù)制者。不過這絕不是排斥畫師的才華,使他們變成毫無個性的匠人,雖然他們從不在唐卡上留名,但卻賦予每一幅唐卡莫大的感染力。
唐卡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呢?一幅唐卡的繪制過程是一次積累善業(yè)功德和對佛法崇拜的行為。在過去,繪制唐卡除要求僧人或俗人畫師對繪畫技法,畫理純熟外,還要進行各種宗教儀式、頌?zāi)罱?jīng)文,奉獻供品或發(fā)放布施,上師還通過觀修祈請神靈——智慧之神文殊菩薩進入畫師的軀體之后,才能進行繪制。
如果畫的是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還要根據(jù)所畫的本尊或護法神進行入密儀式、觀修等。對畫師的衣食住行也有嚴格要求:在繪制期間嚴禁吃肉、飲酒、吃蔥蒜、近女色;并要進行沐浴潔身等。還對畫師的個人素質(zhì)品行有很嚴格的要求,之后才能進行繪制。
產(chǎn)生并且延續(xù)這種奇異魅力的另一個秘密是顏料。所有的顏料皆取自大地,不是珍貴的礦物就是稀罕的植物,其配制則完全靠手工操作,過程緩慢而復(fù)雜,甚至跟人的力氣有關(guān),比如白色和黃色可以由年輕男人來打磨,但藍色和綠色則需要體弱無力的人慢慢地研磨。用這些顏料繪制的唐卡具有非凡的效果,歷經(jīng)滄桑卻不變色。如以純金敷底、朱砂勾勒的金唐卡或以朱砂敷底、純金勾勒的朱紅唐卡,驚人之美無以言喻。其中對金色不可或缺的應(yīng)用乃唐卡絕技。為了使上金粉的畫閃閃發(fā)光,須用一種打磨得尖尖的瑪瑙或九眼石鑲嵌的筆反復(fù)摩擦出很多層次,所以多少年后,即使畫面模糊,但描金的局部仍是熠熠奪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