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日在回顧阿塞拜疆之行的時候提到了絲綢之路,很多朋友都覺得單是這個名字就帶著濃濃的異域風情,既熟悉又陌生,曾經(jīng)在歷史書上熟讀背誦過,但仍舊覺得十分神秘又充滿魅力,想來這幾年也順著這條古老而迷人的大道探尋了許多地方,其中記憶深刻的還是那座用花名來命名的小鎮(zhèn)……



薩夫蘭博盧,提到這個名字恐怕少有人知道,但要是說到番紅花城,想來大家就不會陌生了!番紅花城位于土耳其的黑海地區(qū),離著伊斯坦布爾大約有7個小時的車程,這里曾經(jīng)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驛站和貿易中心,因為盛產(chǎn)番紅花而得名,時至今日也依舊像花兒一樣綻放著屬于自己的美麗。


這座隱居在青山翠谷中的古城,最繁盛便是奧斯曼帝國時期,奧斯曼帝國的皇室在這里從17世紀一直居住到19世紀,加上小鎮(zhèn)非常幸運地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炮火,這里就像是人間伊甸園般,始終保持著濃郁的中世紀氣質,單是看看小鎮(zhèn)中被完美保存下來的上千棟奧斯曼傳統(tǒng)風格的建筑便可見一斑,有人說,番紅花城幾乎就是奧斯曼帝國留下來的“露天博物館”,于是1994年的時候,小鎮(zhèn)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成為了絲綢之路上耀眼的“世遺小鎮(zhèn)”。

第一次去到番紅花已經(jīng)是七八年前的事,而去年再度踏上番紅花的土地,卻神奇地感受到了這里“世外桃源”的氣質:目之所及都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甚至還能再見到熟悉的面孔,而那些熟悉的人們還在做著那些古老的手工藝。走在古城里面,老城溫潤的容顏也絲毫未變,或許正是地處大山之中與世隔絕的地理環(huán)境賦予了番紅花城這種濃烈卻又靜美的美感。






在老城區(qū)的東南部有一處何德勒克山坡,在那里可以完美的俯瞰整個番紅花城的全景:紅瓦與白墻,是小鎮(zhèn)中奧斯曼風格建筑的典型元素,在遠山和樹林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別致。不過這里的建筑最大的特點還是“頭重腳輕”——兩到三層木質結構的房屋,上面的樓層要突出于下層,同時用有雕刻裝飾的木架作為支撐。這樣古老的房屋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石板路兩側,那些圓圓的房頂便是洗土耳其浴的浴室,古宅和鐘塔掩映著清真寺,虔誠的旋律從那里傳出,在整個小鎮(zhèn)中回蕩。不管是清晨還是日暮,番紅花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樣貌,金色的陽光從不同的角度散落在老城里,石板路和紅色屋頂都會顯現(xiàn)出不同的光澤,來到這里千萬不要步履匆匆地離開,老城值得好好感受。


走在古鎮(zhèn)內的石板路上,仿佛能感受到時光也同樣在這條路上靜靜流淌著,身邊的古宅用藤蔓伸出了好客的手,緩緩炊煙從紅色屋頂上裊裊升起。街邊各式各樣的小店時不時傳來愉悅的交談聲,光陰似乎都在這里駐足停留,屬于人間的煙火氣和屬于天堂的仙氣在番紅花城里交織在一起,難怪會有那么多人來到番紅花便忘了歸途,若是下一次再度相見,我怕是也要隱居于此不知歸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