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地區(qū)無比干燥的氣候,讓長期生活在潮濕南方的我們并不適應,加上連日馬不停蹄的奔波,縱然我們意志力堅強,疲憊還是一點點浸入了身體。但姐姐仍強打精神,笑稱,體內濕氣都被烤出來,比拔火罐還要見效。

在我的忽悠下,頂著當空烈日,我們沿古老的城墻走了一小段路。我的本意是步行去巴西亞宮(Bahia Palace),臨出門谷歌地圖告訴我距離不遠,走路大約15分鐘,但剛一出城門,它就紊亂了,接著“咬舌自盡”。所以,我們轉而投奔出租車。

在摩洛哥的主要城市內,蹦跶的出租車大致分兩類,Grand Taxi和Petit Taxi,后者更為常見。在法語中,petiti是“小”的意思。所以呢,摩洛哥交規(guī)規(guī)定Petit Taxi只能坐三個乘客——在全世界幾乎通行的4人出行“價值最優(yōu)化”組合在這里被打敗。7個人,還得找三部出租車。

出租車司機把我們送到一堵紅墻外,示意我們到了。起初我還有點懷疑,因為這個大門看起來非常不起眼,excuse me?!這怎么可能是“宮殿”?傳說中的“馬拉喀什騙子”又一次從腦海中閃過,但墻上懸掛的小牌清清楚楚地寫著“Palais Bahia”。謝過司機,下車等人齊。姐姐們陸續(xù)到了,統(tǒng)一買票,門票不貴,依稀記得10迪拉姆。
抬腳邁入,又是一番別有洞天。


穿過一個簡潔的白色前庭,便來到第一層的院落。第一眼感覺像是幾倍擴大版的riad,不過這鏤空的建筑花紋更加驚喜,木窗上也多了彩繪圖案,層層疊疊,將馬賽克、幾何圖案和阿拉伯文字結合,是伊斯蘭藝術的一大特點。院落中央的位置是一水池,用以馬賽克裝飾,也在四遍空地種了許多植物,有桔子樹、芭蕉樹、茉莉花、柏樹等,郁郁蔥蔥,花木扶疏。2英畝大的占地面積,像花園多過像一座宮殿。


巴西亞宮是給當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臣相(vizier)Si Moussa居住的行宮。前后兩代極富權力的人,在輔佐哈桑一世的父親逝世后,其子將其擴建,集合了馬拉喀什最優(yōu)秀的工匠,修了40年,完工于1900年。令人稱道的是榮譽廳(Room of Honour)昂貴的雪松天花頂,加以精美的繪飾,那可是極為奢侈的木材。后宮的裝飾更為女性化,能見到炫目亮麗的彩色玻璃窗和玫瑰花圖案的天花板。而我們腳下用卡拉拉大理石鋪就的房間,當年前來等待臣相覲見的人們,一等就是幾個小時。


穿過拱門,來到第二層的院落。白色的建筑仍是繁復地令視線無處安放。為了令身型肥胖的主人方便走動,幾乎所有的寓所都位于地面層。第三層庭院豁然開朗,一溜的長廊,留空出中間的地帶。一改之前的素色,這里屋頂以綠為主,透出莊重感。


一道欄桿將我們與更深的宮闈隔絕開來,暗示著巴西亞宮的參觀到此結束。女人們又回到最初的前庭,穿得比彩繪還要花俏,各種回眸淺笑,凹造型。巴西亞,原意是“美麗輝煌”,也是當年臣相最寵愛的妻子之名。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紛紛瓜分非洲。摩洛哥地處非洲西北部,北扼直布羅陀海峽,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1904年法、英兩國秘密交易:法國承認埃及完全屬于英國,英國則承認摩洛哥屬于法國。1912年,摩洛哥曾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差不多也就是殖民統(tǒng)治吧。直到1956年3月2日,法國承認摩洛哥獨立,同年4月7日西班牙也承認摩洛哥獨立,放棄它在摩洛哥的保護地。1957年8月14日正式定國名為摩洛哥王國,蘇丹改稱國王。摩洛哥終獲獨立。2月穆罕默德五世逝世,3月其子穆萊·哈桑王儲繼位,稱哈桑二世,也就是在第一篇游記里介紹過的那位。這也側面說明了為什么在去年發(fā)生的幾起法國襲擊事件中,有一樁指向摩洛哥裔移民。
這樣一座擁有150個房間、雖無整體規(guī)劃但極盡奢華的宮殿,在法殖民時期也依舊被法國將軍相中,成為官邸。光陰流轉,畢竟巴西亞宮向我們展現了當年摩洛哥貴族家庭的生活風貌。

巴西亞宮之后,時間有點尷尬,不記得是誰提議的去德杰瑪廣場(Place Jemaa el-Fna),我們一致同意遛達著去那一帶吃一頓豐盛的摩洛哥特色大餐。
在旅程最初的頭兩天,我們還保持著對摩洛哥特色食物極高的熱情度,但在后來我們發(fā)現,幾乎頓頓都是塔吉鍋而沒有其他的選項時,至少我的內心是崩潰的,它在哭喊著盡快飛離摩洛哥。
看起來,眾美女們在巴西亞宮美美地拍夠了,所以走起路來腳下生風,走路也不是什么苦差事了。我們穿過古老的城區(qū)街巷,來到一片大廣場前。(但凡你讀到語焉不詳的地方,就是說明我失憶了)





我們停下了,站在通往大廣場的路口,猶豫不定。
這是一到飯點就成為全天下最難回答的問題——去哪兒吃飯?
面前是巨大的德杰瑪廣場,在背光處,依然灼熱的陽光將地面曬得熱氣蒸騰;零零落落的游客穿行其中,流動商販懶洋洋地閑坐著;可能因為還是下午的緣故,像是午睡未醒來,不見照片中熱鬧起伏的各路攤販和賣藝人的激動人心的畫面。簡單來說,來早啦!沒關系,我們一樣可以吃飯。

正巧我們的左手邊有一家摩洛哥特色餐廳開門迎客了,于是我們進去了。從一樓拍到頂樓,裝潢華麗又有風情。從小木窗望出去,是俯瞰廣場的角度,云蒸霞蔚。太陽似火,一點點曬進來。我們饑腸轆轆大讓著要吃晚飯,隔壁西人美女點了一杯紅酒慢酌,躲開日光,向窗而坐。




Y美女點了幾樣,花花綠綠的各種碟盤擺滿了一桌,摩洛哥的鮮榨橙汁必不可少,女人們吃得都挺滿意。(吃到行程的最后幾天,拯救我的是北非蛋)





飯畢,已是日落西山,華燈初上時。我們竟無一人想起窗外可能正在復活的德杰瑪廣場,徑直下了樓。
下樓之后,則一個拐彎,鉆進小巷子,朝旅館方向,散步消食。
撲所迷離的露天市場,在諾大的馬拉喀什,幾乎遍布整個老城區(qū)。阿拉伯人將市場稱之為“souk”,你幾乎可以在souk買到任何想買的東西。


我們一路獵奇,一路討論這貨究竟是不是義烏貨。期間,賴美女從大推車老鄉(xiāng)那里,買了仙人掌果來吃。只見他手法嫻熟地用匕首劃上幾刀,再將厚實的果皮剝下,遞給我們。我有幸品嘗了一個,清香甜美,沁人心脾,的確乃佳物,就是籽有點多。


我顧著拍照,與姐姐們前后落下了一些距離。我抬眼看電線在路燈下頗有意境,便舉起相機來一張,正欲拔腿追上她們,身后傳來一聲吼,嘿,站??!我嚇一跳。原來是一個本地商販以為我拍了他,no photo!他氣勢洶洶地前來聲討。我當時一個人,眼見她們在前較遠處。我大聲回應,我沒有拍你!他不信,已經靠近我身,伸出手來,試圖抓住我。我跳開一步,遂打開相機,示于他看,什么都沒有。他眼見為實,轉身回他的攤位。我說,你錯了,難道沒有一句道歉嗎?他在不遠處盯著我看,手一攤。我說,你是個bad guy。小巷深深,錯綜復雜,好漢不吃眼前虧,我就一溜小跑,追上姐姐們。我知道摩洛哥人有不愿被人拍照的習俗,所以端起相機時,會小心謹慎避開本地人的正臉,或者事先征詢能否拍照;但被人無端誤會,當賊一樣防,粗魯對待,還是有點無奈和氣惱。


后來,B姐姐幫我砍價,入手一個心儀的手工貼片包包,于是,一切不快都煙消云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