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起那些小鎮(zhèn)、城堡、吸血鬼玄乎其玄的故事,應該說,特蘭西瓦尼亞地區(qū)的自然風光更加動人,難怪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匈牙利時,它曾經(jīng)作為匈牙利貴族們的避難所。


1190年,來自德國的薩克森人為了幫匈牙利貴族們維護邊境的和平,在特蘭西瓦尼亞建造起了包括錫比烏、錫吉什瓦拉、布拉索夫等核心三城在內(nèi)的七座城鎮(zhèn)。所以這一地區(qū)除了羅馬尼亞原住民外,最多的就是匈牙利人和德國移民的后裔。曾經(jīng)特蘭西瓦尼亞公國的盾形紋章就曾由三部分組成:長有胡須的禿鷲代表中世紀的貴族,太陽和月亮代表在羅馬尼亞的匈牙利民族塞克勒人(Szekler),黃色背景上的七座紅塔就代表了薩克森人建造的七座城市,而原住民們居然沒有自己的象征。

既然城鎮(zhèn)都是在德國人幫助下建立的,帶有精致的日耳曼風情,也就不足為奇了。錫比烏,就是其中之一。

錫比烏(Sibiu),由德國開拓者們在羅馬尼亞中西部地區(qū)于1190年建立,開拓者們大部分是薩克森商人,從14世紀起,它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商貿(mào)中心,是羅馬尼亞日耳曼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在17世紀時成為了東西歐交流的中途站,是七座城鎮(zhèn)中最重要的一個。羅馬尼亞第一家銀行“Albina”的總部就是在錫比烏建立的。后來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統(tǒng)治下,羅馬尼亞東正教會的地位得以承認,錫比烏成了大主教轄區(qū),對外交流變得更頻繁,城市更趨繁榮。1848-1867年,錫比烏代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qū)向哈布斯堡王室提出擴大選舉權,成為了特蘭西瓦尼亞地區(qū)的會議中心,后來隨著特蘭西瓦尼亞一起成為了羅馬尼亞的一部分。
由于它建城時期“底子好”,現(xiàn)在是羅馬尼亞最為繁榮的城市之一,也是外資在羅馬尼亞投資最多的城市。直到現(xiàn)在,錫比烏的市長都是德國后裔。


中世紀時由德國人建立起的堡壘和教堂,被厚重的城墻包圍起來。老城內(nèi)隨處可見巴洛克風格和哥特式風格的建筑,體現(xiàn)出中世紀古城的絢爛氣度,有“橡樹之城”的美稱,還是羅馬尼亞爵士之都,每年都會舉辦國際性的爵士音樂節(jié)。因歷史與現(xiàn)代并重,文化與藝術并存,歐盟在2007年就指定它為“歐洲文化之都”。

中世紀時期,這里的手工業(yè)非常發(fā)達,強大富有的薩克森商人們在市中心建造起廣場,周圍貼上一圈漂亮的房子。但不知道是不是當時只在羅馬尼亞的德國人才有的特點:他們喜歡在房屋頂部的閣樓上“開天窗”,離遠了看一個個窗戶就像是瞇著眼睛看著你!至少我在德國沒有見過類似的建筑。這些“長了眼睛的房子”,就成了錫比烏的標志之一。

幾乎這里每一幢房子的屋頂,都有兩個甚至多個“眼睛”,無論你走到哪里,感覺都有人在“盯著”你看,似乎還在說:你干了什么壞事,我都知道!
你說嚇人不嚇人?


可惜的是我沒能進入到房子里面一探究竟,這些屋頂上的“眼睛”,到底是閣樓的窗戶還是建筑的通風口?或許兩者都有。


其實我對于這些房屋興趣不大,總覺得它們像是“盯著我”,看上去怪怪的。只不過如果從布拉索夫離開羅馬尼亞,最后一站要回到貝爾格萊德,中途實在找不到更好的停留地方,只能在錫比烏住宿一晚。 而途中的鄉(xiāng)村風景,更令人留戀。


從布拉索夫到錫比烏,近150公里的路程,車程約需3小時。

快抵達錫比烏的時候,還有一個小小的驚喜:在路上開著開著一抬頭,竟然發(fā)現(xiàn)前車是中國車牌!再開車追上去,車身上貼著“絲綢之路”的LOGO。我搖下車窗問他們:是從中國開過來的嗎?是去錫比烏嗎?他們說是,我說:那咱們錫比烏見吧。

我無意之間竟然遇上了“絲綢之路”的自駕車隊,前前后后有小二十輛車。由于我第二天清晨就必須從錫比烏出發(fā),也就只有下午的時間可以逛逛老城,到了住宿地停好車后就趕快去老城區(qū),也順便等著和自駕車隊的朋友們碰面。
錫比烏分為上城區(qū)和下城區(qū),狹長的石板路,被千百年來的商賈和游人打磨得光滑,也見證了歲月變遷。


上下城區(qū)就以這座鐵橋為界,它也是特蘭西瓦尼亞地區(qū)的第一座鐵橋,又名“謊言橋”(The Bridge of Lies),建于1859年。至于因何得名,其實非常簡單:德語中“下橋”Liegenbrücke與英文“謊言”(Lie)是諧音,人們將錯就錯,“謊言”橋就這么叫開了。但本地人卻流傳著兩個說法:一是在橋上說謊橋會崩塌,二是情侶們在此立下的誓言都不會實現(xiàn)。所以橋上也就沒有同心鎖!


上城區(qū)才是錫比烏的精華所在,中世紀時,這里達官顯貴云集,因此,也是歷史遺跡集中的地區(qū),有三個廣場。大廣場(Pia?a Mare)位于中心,曾是谷物交易市場,也是“長眼睛”的房子最多的地方。周圍的房子不僅顯得闊氣,底層還有很多寬敞的廊,設計和尺寸都暗示著當年商業(yè)的繁榮。


站在廣場上,似乎每個角度都有一雙“眼睛”在盯著你看??茨切﹣韥硗挠慰停磾[攤的商販是否公平交易,更看了數(shù)百年來的風云變幻。



廣場上正在搭電影節(jié)的大棚,昔日的谷物交易市場今天也變成了綜合性的集市,商販在此出售食品、家居用品或是旅游紀念品。




錫比烏非常小,很順利地就和路上碰到的車隊朋友們在大廣場匯合了。

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座主教堂,錫比烏也不例外。上城區(qū)胡特(Huet)廣場上的路德會圣母大教堂(The Lutheran Cathedral of Saint Mary )為全木搭建,73.34米的高頂是全市最高的建筑,登頂可以俯瞰整個老城區(qū)的景色,遠眺整個特蘭西瓦尼亞地區(qū)的山巒。



隱藏在小巷中的這座教堂,是東正教大教堂(Orthodox Cathedral),于1902-1906年間在前希臘教會的位置上修建,是羅馬尼亞第二大東正教教堂,大小不一拜占庭式的圓頂是它的特色。

世界有時候就是這么小,在錫比烏又碰到了前一天在派勒斯城堡偶遇的五個西班牙姑娘。

在羅馬尼亞途中,提到錫比烏,每個人都說它非常美,卻又說不出美在何處?;蛟S它的美就深藏于一磚一石中,中世紀的石板路曲曲彎彎,不知通向何處;斑駁的老房子屋頂上那一雙雙有靈性的眼睛似乎會說話。在這里,萬物皆有靈性。

=====================
[作者:沙漠玫瑰]
環(huán)球旅游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只身旅行過歐美澳30余個國家,200余座城市。
2016&2017年新浪V影響力峰會嘉賓,2017&2018年新浪旅游盛典嘉賓,2017騰訊旅游核心自媒體,騰訊旅游2017年度最佳合作獎,騰訊企鵝優(yōu)品首批入駐自媒體人,新浪微博簽約自媒體,微博旅行博主,螞蜂窩攻略作者&達人,窮游精華作者&探路者,窮游&途風體驗師,旅游衛(wèi)視嘉賓,秒拍簽約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