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小學歷史的啟蒙時期,都會講到大航海時代的光輝事跡: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達伽馬到達印度,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這三個人中,哥倫布生于意大利,靠西班牙女王的支持出海,其余兩位都是葡萄牙人。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國家在15-16世紀揚帆起航,殖民地遍布美洲大陸。要知道,能夠支持這樣的遠航,最起碼要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蔀楹谓裉斓钠咸蜒乐黄材蠚W一隅,還位列歐洲“四大窮國”之一呢?

一切還要從18世紀說起。
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遭遇了一場大地震,雖然當時沒有準確的測量地震的儀器,但后人從史料上推斷出地震高達9級!這是人類史上破壞性最大、死傷人數(shù)最多的地震之一,死亡人數(shù)高6-10萬,地震后隨之而來的火災和海嘯幾乎將整個里斯本毀滅。從此,葡萄牙一蹶不振,昔日的輝煌與傳奇,只殘留在代代相傳的故事中,和年久失修的斷壁殘垣里。

雖然我在里斯本只有短短的兩天時間,卻愛上了這座城市。和羅馬一樣,里斯本也有個“七丘之城”的稱謂。顧名思義,城市建造在七座山丘之上。她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古老與破舊,如今的衰敗掩藏不住曾經(jīng)的輝煌,就像葡萄牙的國粹法多(Fado),充滿悲切哀怨的歌聲在吉他的伴奏下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抒情氣氛,使人感受到甜蜜的憂傷。每轉過一個街口,呈現(xiàn)在眼前的永遠都是驚喜與贊嘆。

我在里斯本的住宿選擇了里斯本Rossio火車站二層的一家青旅。省錢只是原因之一,葡萄牙的青旅可是鼎鼎大名。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青旅里,葡萄牙就占了三家,其青旅文化早已爐火純青。加之城市道路起伏不斷,我可不想拉著箱子爬45度的陡坡。

火車站對著的這個不大的廣場建于1884年,為的是慶祝葡萄牙于1640年脫離被西班牙的統(tǒng)治恢復獨立,所以命名為“光復廣場(Pra?a dosRestauradores)”。1886年廣場中央建起一座高30米的方尖碑,從這里往西北方向就是里斯本最寬闊的自由大道(Avenida daLiberdade)

火車站二層通往圣佩德羅觀景臺,是俯瞰老城區(qū)的絕佳地點。從一側看出去的羅西奧廣場(Rossio Square)是里斯本絕對的中心,也是城市里一片低洼地。廣場北側是建于1840年的仿希臘式的瑪麗亞二世國家劇院(Teatro Nacional D。 Maria II),中央矗立著佩德羅四世紀念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泉。


觀景臺另一側緊挨著一座修道院,是里斯本一處著名的歷史建筑——卡爾莫修道院(Convento do Carmo),由國王若昂一世的將軍努諾·阿爾瓦雷斯·佩雷拉(Nuno álvares Pereira,1360-1431)于1389年主持奠基。他不僅出資修建,還在1404年將大部分財產(chǎn)捐贈給修道院。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1423年竣工后他也入住修道院,從此兩耳不聞窗外事。修道院是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最好的見證,大部分建筑倒塌,只留下了回廊,超過5000冊圖書丟失,如今從外面還能看見哥特式教堂的拱頂和立面。

為了紀念大自然給人類帶來的這場浩劫,葡萄牙決定不再修復它,基本保留了原來殘破的樣子。1836年受創(chuàng)較小的回廊經(jīng)過修正成了國民警衛(wèi)隊司令部,1864年修道院部分被捐給葡萄牙考古學會,如今是卡爾莫考古博物館(Museu Arqueológico do Carmo)
看著修道院屋頂殘存的肋架,不由得暗自遺憾,也只能從修道院殘破的外表,去想象航海帝國曾經(jīng)的輝煌。

從觀景臺望出去,里斯本的建筑依地形起伏而建,層層疊疊堆在一起卻也別具特色。為了便于交通和運輸,葡萄牙人修建了“升降機”連接起上下城區(qū)。說是“升降機”,其實就是行駛在山坡上的有軌電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升降機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徹底淪為了旅游景點。

雖然我不太喜歡那種“沒坐過升降機就等于沒來過里斯本”的說法,但搭乘升降機穿梭于老城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一種體驗。
連接起羅西奧廣場和圣佩德羅觀景臺的就是一部著名的升降機,入口掩藏在街道中,極不起眼,等待乘坐的游客已經(jīng)排起了長隊。它的學名叫做“格洛麗亞升降機(Elevador da Gloria)”,直譯為“榮耀升降機”,于1885年10月24日正式投入使用。起初由水力發(fā)動,第二年改為蒸汽發(fā)動,1915年改為電動至今。木質的車廂一次至多只能乘坐二三十名游客,一路上行265米到達上城(Bairro Alto)的阿爾坎塔拉的圣伯多祿花園(Jardim/Miradourode S?o Pedro de Alcantara)。2002年這臺升降機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跡”。

升降機單程票價3.5歐,往返5歐,可以使用里斯本24小時交通天票。
在這條街道上行駛的升降機有兩部,上下對開。兩車錯車的時候司機和乘客還會向對面的車輛打招呼。

我登上了升降機,向高處駛去。別看這么陡的道路,車廂底部加裝了特殊的底盤將其抬平,在里面一點也感覺不到傾斜。


等游客下去才看清這個車廂,很像北京前門大街上行駛的“鐺鐺車”,木質的車廂兩側是復古的座椅,上面還有把手供站立的乘客使用。



里斯本中心低洼區(qū)域叫Baixa區(qū),宏偉的宮殿廣場,莊嚴的各種建筑,好看的拼花街道,一片橘紅色的屋頂,非常有特色的手工小店。如果想在一個街區(qū)里同時體驗繁華和寧靜,這里是不錯的選擇。 圣胡斯塔商業(yè)街(Rua de Santa Justa)穿過這一區(qū)域,連接起羅西奧廣場和毗鄰特茹河的商業(yè)廣場(Praca do Comercio)。

沿著這條街走到盡頭,一座“電梯”矗立于眼前。它是里斯本唯一一座直上直下的升降機,同樣通往圣佩德羅觀景臺所在的街區(qū)。
建于1898年的升降機學名叫做圣胡斯塔升降機(Elevador Santa Justa),高45米,由出生于波爾圖的葡萄牙工程師Raoul Mesnier du Ponsard設計建造。由于這位工程師的父母都是法國人,還曾有“謠言”說他是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Alexandre Gustave Eiffe的學生。的確,如果從升降機的宣傳照片上看去,冰冷的鐵架確實和埃菲爾鐵塔有點相似,有這樣的訛傳也不足為奇。

1902年7月10日,升降機正式對外開放,1907年,升降機由原來的蒸汽驅動改為電力驅動,同樣在2002年被評為國家歷史古跡。
升降機夏季開放時間為7-23點,來此看里斯本夜景也是個不錯的地方。不過要排很久的隊,建議早來。只不過我去的時候不巧,整個外立面都在維修,被幕布和腳手架裹了個嚴實,難怪我在它下面還找了半天。

升降機有兩個機籠,基本也是同時上下一起運行,復古的轎廂可比行駛在路上的“鐺鐺車”寬敞了不少,四周都是木質座椅,最多可承載20名乘客,里面可站可坐。升到30米的上層出去就是Chiado區(qū)的卡爾莫廣場(Largo do Carmo)。


升降機上下及觀景臺票價5歐,可使用里斯本24小時交通卡
里斯本還有一座比較小的升降機——比卡升降機(Elevador da Bica),連接起連接圣保羅街(Rua S。 Paulo)和康普洛街(Cal?ada do Combro/Rua do Loreto),軌道全長245米,1892年6月28日對外開放。

如今已經(jīng)很難想象,1755年的大地震到底給里斯本帶來了怎樣的災難,但至少葡萄牙人民在大地震后還能制造出如此令人驚嘆的機械,其能成就航海帝國也就不足為奇了。雖然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保留了有軌電車,但大多都是現(xiàn)代化的車體,只有在里斯本能夠看到老古董般的有軌電車穿梭在狹窄的街巷中。漫步于Baixa區(qū),叮叮當當?shù)碾娷囖D過街角,時光仿佛穿梭回了百年前的歲月。

================
[作者:沙漠玫瑰]
環(huán)球旅游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只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