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網(wǎng)絡(luò)內(nèi)容整理)
【羅定文塔】
羅定文塔立于瀧江曲水環(huán)抱的一個半島上,建于明萬歷39年(1611年),塔高47米,建筑宏偉壯觀,是羅定年代最早的高層建筑。文塔地處曲水環(huán)抱之中,與神灘廟妝樓雙峰相對,河上七級浮屠映照波心,登青云橋攬勝有寶光蕩漾之趣,成為明清羅定八景之一,曰:“東橋塔照”。
寶塔平面上呈八角形,各層塔檐微微翹起,狀如綻開的花瓣,整個塔身有如七朵盛開的花兒疊成,頂層由一鐵柱直插蒼穹構(gòu)成塔尖,四周用鐵鏈牽護,形若伸出的花蕊。遠遠望去,宛如一座色彩華麗的花塔。塔頂?shù)倪B花座鐵柱總重逾7噸,為廣東古塔之最,鐵柱上鐫刻有造塔時的建塔銘,也是迄今我省已發(fā)現(xiàn)和保留最完好的有絕對年代的鐵鑄塔柱,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塔來歷】
羅定自晉末設(shè)縣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秦屬南海郡、漢隸段溪縣、宋朝為瀧水縣,明朝萬歷5年,因羅旁地區(qū)的“瑤亂”被平定,瀧水縣升格為羅定直隸州,“羅定”一名自此載入史冊。據(jù)介紹,當時只有州府才有建塔的資格,因為當時羅定平亂,百姓為了慶祝安穩(wěn)的生活便建造了七層八角塔——羅定文塔。
【建筑特色-“外看僅七層、內(nèi)走十四層”】
文塔的建造比較特殊,每層中間都有一層騰空閣,所以實際上是兩層才構(gòu)成了一層。考慮到一條樓梯直通塔頂容易造成傾斜,而且塔頂是生鐵鑄造、但塔身卻是木材建造,當時的羅定百姓可謂獨具匠心,每一層的樓梯都建在不同方向,以更好地平衡塔身所承受的壓力。
現(xiàn)在不時仍可見羅定居民前往文塔參觀,為了更好地提升羅定歷史文化名城地位,羅定興建了文塔公園。該公園不僅成了城區(qū)一道亮麗風景線,也成為市民休閑游樂的好去處,在塔頂上憑欄遠眺,數(shù)十里景象盡收眼底。
【TIPS】
羅定文塔門票周一到周五3元/人,周末5元/人。
【周邊景點-羅定學宮】
作為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羅定除了歷史底蘊深厚,更有著“文化之鄉(xiāng)”的美譽。其實,羅定歷代官府都十分注重教育,在羅定開設(shè)了學校并設(shè)立考場,最為羅定市民熟悉的,莫過于羅定學宮——孔廟。
羅定學宮(孔廟)始建于順治四年,俗稱文廟,是清代羅定直隸州的學宮,由清代康熙至光緒年間歷經(jīng)修繕擴建而成,是目前西江流域僅存的清代學宮建筑群?邕^欞星門的門檻,觀望泮池中的龍王九太子:龍頭、龜殼、麒麟身——象征著一切吉祥如意,走過狀元橋,沉思于兩盤從前的學舍,孔子像默默地駐足于大成殿中凝望著來來往往期盼學業(yè)有成的學子們,殿中的“圣集大成”、“為人師表”等額匾,還有那四支毛筆高舉的“龍”,托付著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偉大心愿。
緊挨著羅定一中,卻沒有學子年輕吵鬧的活力,學宮彷佛被孤立著的清高。從前,每年春秋三祭,官府都在學宮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但由于在文革時期遭受到嚴重破壞,后又長期做原羅定附城中學的校舍,學宮大殿脊飾損壞、屋面漏雨、梁柱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霉爛。目前,羅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學宮的修繕工作,專門成立了羅定學宮(孔廟)修繕委員會,對學宮進行依原樣的全面修繕鋪設(shè)道路、綠化美化空曠地等,并正著手準備和安排,讓羅定一中統(tǒng)管學宮,使其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
文章來源:南方網(wǎng) 圖片來源:南方網(wǎng)、羅定e天空(作者:踏說無痕)
廣東古時一直是“百越之族”居住的地域,清政府在這里設(shè)置了廣東省,于是廣東的名稱沿用至今。這里自古就是我國的富庶之地,早在秦漢時代已經(jīng)有對外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活動,到近代,廣東更是成為商業(yè)發(fā)...【更多簡介】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