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游歷,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幾乎都有與之相關(guān)的經(jīng)歷。然而,他們的行為基本都圍繞著入世者的家國使命與個人升遷,或者表現(xiàn)為出世者的山林隱逸。與眾不同的是,徐霞客涉足山水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宦游”或“隱游”——他的壯行,有別于宦游者的借山水比興,也有別于隱逸者的借山水排遣幽情!皩ど饺缭L友,遠游如致身”,徐霞客的友人陳木叔的《送振之詩》高度概括了他旅游的意義,可見徐霞客已將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與游歷山水統(tǒng)一在一起。所以,如果將中國旅游日與歷史文化名人的游蹤相聯(lián)系的話,最合適的人選莫過于創(chuàng)作了60萬字長篇游記的徐霞客。
我們欣慰于近日“中國旅游日”的評選中,得票率較高的兩個方案都與徐霞客和他的《徐霞客游記》有關(guān)。其一是陽歷3月29日,因徐霞客1607年初次泛游太湖在農(nóng)歷三月初;其二是陽歷5月19日,因《徐霞客游記》1613年開篇之作寫道“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晦,即月末。兩種說法相比之下,筆者認為陽歷3月29日的方案有益的因素更多一些。
首先,順應(yīng)自然時令。俗話說,陽春三月。3月29日,無論在陰歷和陽歷都與三月接壤。而農(nóng)歷三月初,陽歷三月底,即將進入“人間四月天”了。清明前后,幅員遼闊的中國,南北方都已萬物復(fù)蘇。在南國是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在北方,也應(yīng)是“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唐·杜甫《麗人行》)即使在北國冰城,也恰為殘雪消融,春綠江岸的時節(jié)。所以,這個季節(jié),擇定一個旅游日,讓全國各地的百姓都到戶外,到郊外,到山水之間去享受春光的沐浴,感受萬物萌芽的生機,是一項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如果推遲一段時間,到花謝絮飛的時候,就未免凄涼了。如《紅樓夢》中兩次寫到林黛玉葬花,從幾種花的花期來看,小說寫的是北京。第一次是“三月中浣”,在陽歷四月中旬前后,園中桃花“落紅成陣”。到林黛玉寫《葬花吟》的時候,時間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種節(jié)”了,許多花已是綠肥紅瘦,“桃飄與李飛”的景象容易引發(fā)人的傷春之感。所以,“惜春常怕花開早”,徐霞客首次出游就是選擇春回大地的時節(jié),離開家鄉(xiāng)的。
其次,文化蘊含豐富。農(nóng)歷三月初,陽歷一般在三月底,與3月29日比較吻合。而這個日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豐富的蘊含!缎煜伎陀斡洝分芯驮鴮戇^大理三月街。而在大理今天依然有三月三情人節(jié),其它地方也有賽歌會等節(jié)日活動,筆者執(zhí)教于中央民族大學,談到三月三的時候,不少地方,諸多民族的學生都曾談到家鄉(xiāng)在這一時節(jié)的民俗文化。
從歷史上看,尤其是古代文學史,相關(guān)詩文也隨處可見:
早在春秋時代,《論語·侍坐章》中就記錄過孔子師徒暢談理想的情景,其中“暮春者,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描述,生動地表達了儒家風清俗美的政治理想,具體表現(xiàn)形式則是暮春三月的瀟灑郊游。
魏晉時期,“天下第一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寫的就是三月初的春游樂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睎|晉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初,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氛圍中,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蘭亭集會,曲水流觴,在游目騁懷的歡樂中書寫下《蘭亭序》的雅事。
唐代,三月三日祈福踏青于長安水邊的情景,被詩圣杜甫寫于《麗人行》,盡管側(cè)重于描繪楊貴妃姐妹,但詩歌中的“天氣新”值得回味,這里的“新”有新綠、新陽,有一派欣欣向榮的生機和活力。
這些習俗明清時代依然沿襲。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塑造賈府的小姐探春形象,與農(nóng)歷三月三,陽歷清明節(jié)都有直接關(guān)系。作者寫元春生于正月初一,讓探春生于三月三,而她的名字“探春”兩個字本身就有“游春”、“踏青”的意思。以上是3月29日所對應(yīng)的農(nóng)歷這一時節(jié)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
其三,愛戀山川的諧音。諧音雙關(guān)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方法,如“憶梅下西洲”、“采蓮南唐秋”的詩句,在南朝民歌《西洲曲》中都有諧音雙關(guān)的妙用,其中“梅”諧音“媒”,含媒人之意;“蓮”諧音“憐”,有憐愛之意。而將旅游日定為“3.29”,可以諧音“山愛久”,山河的山,愛戀的愛,久遠的久,即對山川永久的愛戀。
梳理《徐霞客游記》中的名山游記,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個突出的特點,一個是徐霞客對名山大川的向往,決心游歷的志向。如在1620年浙、閩之游時,他說出了自己的志向,和眼下只能在近處游覽的無奈。“余志在蜀之峨眉,粵之桂林,及太華、恒岳諸山;若羅浮、衡岳,次也!钡颉澳咐系肋h,未能卒游!(《游九鯉湖日記》福建興華府游仙縣)到1623年,游嵩山和華山時,作者寫“余髫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擬歷襄、鄖,捫太華,由劍閣連云棧,為峨眉先導(dǎo);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猶屬有方之游!苯K于有了游覽嵩山、華山的決定。(《游嵩山日記》河南府登封縣)從“余志在蜀之峨眉”,到“余髫年蓄五岳志”,即黃發(fā)垂髫,幼年的時候就蘊蓄了游覽五岳的志向,足以說徐霞客的“愛山之久”(“3.29”)了。
第二個特點,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游記出游的時間以春季居多。
如《閩游日記》前篇,作者寫“崇禎改元(戊辰)之仲春(農(nóng)歷二月),發(fā)興為閩、廣游。二十日,始成行。三月十一日,抵江山之青湖,為入閩登陸道。”這里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即徐霞客有的游記寫了從家鄉(xiāng)出發(fā)的時間,和到達旅游點的時間。這里寫他2月20日從江陰出發(fā),3月11日到福建,途中歷時21天的時間。
又如《游天臺山日記》浙江臺州府!肮锍(萬歷四十一年,1613)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而《游天臺山日記》后篇,寫“壬申(崇禎五年,1632)三月十四日,自寧海發(fā)騎,四十五里,宿岔路口!毙煜伎驮20年間前后兩次游天臺山,第一次是農(nóng)歷3月30日,第二次是農(nóng)歷3月14日。但他只寫了從天臺山附近的寧海出發(fā)的時間,沒有寫從江陰出發(fā)的時間。按去福建的路程是21天的行進速度估算的話,徐霞客從江陰出發(fā)的時間也應(yīng)向前計算15到20天,應(yīng)是農(nóng)歷的三月初,也就是陽歷的三月底。5.19(農(nóng)歷三月底)是從寧海出游的時間,如果把江陰出發(fā)的時間加上的話,應(yīng)在農(nóng)歷的三月初。
當然,江陰提出“3.29” 為旅游日的方案,源于徐霞客首次告別家鄉(xiāng),去周邊的太湖旅游的時間。也許因“近處無風景”作者沒有寫游記,也許早期的作品遺失。直到6年之后,作者游覽浙江天臺山的時候,才開始留下游記。寧海提出“5.19”為旅游日的理由,是紀念《徐霞客游記》的開篇。其實,這二者并不矛盾,江海同源于徐霞客,只不過一個側(cè)重于“游”,一個側(cè)重于“記”。
來源:人民網(wǎng)
歷史淵源寧波是我國東海之濱的一個重要港口城市。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南宋理宗時,把四明山附近的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后,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