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飲食文化馳名中外,不少到天津旅游的人都是奔著吃去的。天津菜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上千個品種,烹飪技術(shù)以鮮咸為主,主料突出,配料考究,色鮮味俱全。
另外,在天津的大街小巷,還可以嘗到全國各地的風(fēng)味菜肴。 天津市主要的特色食品街有南市食品街、和平區(qū)風(fēng)味食品街、十月美食街。此外,天津還有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如桂順齋、祥德齋、正興德茶莊、一品香糕點店、四遠香糕點店、杜稱奇蒸食鋪、恩發(fā)德羊肉包子鋪、起士林西餐廳等。
《中國烹飪百科全書》曾選編了20道最具代表性的天津菜。20道最能體現(xiàn)天津風(fēng)味的小吃。這些津門菜點,我認為它最集中的特點在于體現(xiàn)了津菜的豐富多彩而又大眾化。
其實,天津小吃品種是很多的,至少不下三、四百種,而且多數(shù)品種來源于民間家庭爐灶的創(chuàng)作。清代,寶坻(今屬天津市轄)人李光庭所著《鄉(xiāng)言解頤》就曾經(jīng)記述過善炙肉的梁五婦,善煨肉的高立婦,善炙雞炙肉的謝魁,善烹全羊席的孫功臣和他的兒子,善以紫蟹為餡作魚腐的孫科,善辦紅白喜事筵席的王廚父子兄弟,善制羹湯的丁某等鄉(xiāng)廚、家廚的烹飪技藝。李光庭還記述:“昔年之小飯鋪不過逢市集之期賣麻花、燒餅、飴鉻之類,今則有小樓之名,肴饌點心,且包辦酒席矣!崩罟馔ニ浤说拦舛拍(公元1849年)之時,表明天津民間,市肆已很講究飲食。
以烙餅卷螞蚱為例。李光庭說,螞蚱就是蝗蟲,“嘴利于剪,最為禾稼之害”。但天津人避害為利,螞蚱“得之去頭翅足以油鹽炒食之”。他還寫詩言:“彼既食人谷,人亦食其肉。洗盡塵泥沙。剪去頭翅足。膏油與鹽湯,熗之成鼎諫……腴如擘蟹黃,佐以浮皚綠”,用炸螞蚱來下酒,成了佐酒好菜。烙餅卷螞蚱通常是選雌性螞蚱為料,因螞蚱肚里滿是卵子,入鍋炸至硬挺,脹大、略呈金黃色之時,撈出裝盤,灑少許鹽、加蔥花、芝麻油、用烙餅卷著食用,味道是很可口的;卷螞蚱的餅,大麥粉、小麥粉、玉米粉制的餅均可。有句歇后語“烙餅卷螞蚱??夾(家)著吃”,說的就是這種民間食品。有資料記載,光緒年間,天津鼓樓北“于十”的炸螞蚱很有名,后來西門內(nèi)沈家柵欄一家擺攤的炸得更好。
貼餑餑熬魚,也是天津從民間到市肆的著名小吃。歇后語“貼餑餑熬魚??鍋熟”,把這種民間小吃的制法都概說進去了:鍋底熬小魚,鍋邊貼一圈玉米面餑餑,柴灶一燒,魚餑皆熟。此品烹飪技術(shù)一點兒都不復(fù)雜,甚至可以說極為簡單,但因魚、餑餑同在一鍋制作。熱氣混合,餑餑底面呈黃嘎,嚼之香脆上面入口暄軟,小魚又透出玉米清香,真是又好吃又便宜的大眾化佳作!百N餅子煞小魚兒??時興吃食”這句歇后語,還飽含了一位漁家姑娘早先創(chuàng)制貼餑餑熬魚的優(yōu)美民間故事,道出了天津人對這種食品的深情。
全國各地大多有以鍋巴為料制作的菜或小吃,但多系大米制成的鍋巴,唯獨天津的鍋巴(天津人叫它“嘎巴”,)是用綠豆制成的。一位在臺灣居住四十多年的天津人為釋鄉(xiāng)愁,寫了一篇“天津的嘎巴菜”,詳細述說當(dāng)年在天津吃嘎巴菜的情景,此食為上中下社會老少皆宜的大眾早點。
上述小吃與被稱為天津三絕納狗不理包子、桂發(fā)祥麻花、耳朵眼炸糕一樣,同是天津烹飪的驕傲。
天津的上千種菜品也是價格便宜,很適合大眾消費的。前些年,聽北京烹飪界的同行講,不少北京青年結(jié)婚,為了節(jié)省辦酒席的開銷,跑到天津去舉行婚宴。僅此可見,天津烹飪界、天津餐飲企業(yè)、天津烹飪從業(yè)人士,在大眾化傳承津菜的豐富多彩上是不斷邁步前進的。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fēng)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