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災難的現場,避免失去親人的記憶——對于“心靈碎片”的重合都是有幫助的。
還有兩三周,就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紀念的日子。據了解,各種紀念活動正在籌備之中。大家的心情顯然很容易理解的,不過我在這里要“不識時務”地鄭重建議:請給汶川大地震一個安靜的周年祭!
去年5月12日下午,我正在家里寫作,突然感到一陣頭暈目眩,抬頭一看,發(fā)現餐桌上的吊燈正在搖晃,我意識到地震了。隨后,我寫出了汶川大地震第一篇心理方面的文章,強調在抗震救災中“救身”重要,“救心”同樣重要。
不過,之后發(fā)生的一切則完全出乎我的預料之外,整個社會對地震后的心理救助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重視,我當然不會認為這和我的那篇文章有什么關系,相反,我把它看成是這個社會進步的一個重大標志。
然而,當我們回顧過去一年的心理救助和心理干預工作時,我們發(fā)現,我們過于強調了要主動“做”些什么,卻忽視了適度的回避和等待的價值。
根據“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把幸存的受災者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極端后果者,不對他們進行心理干預很可能會出現極端后果。第二類是嚴重后果者,其極端行為的可能性盡管不大,但是PTSD會使他們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第三類人群是大多數,他們的后果相對溫和,基本上不需要專業(yè)的心理幫助。
上述三類人群,盡管癥狀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適當的回避——遠離災難的現場,避免失去親人的記憶——對于他們“心靈碎片”的重合都是有幫助的。
遺憾的是,在這個方面表現得還不盡如人意。過去一年來,災區(qū)接待了數不清的參觀者,據介紹北川縣宣傳部震后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接待各方領導及各路記者,陪同他們進入北川老縣城視察、采訪,工作人員一路還得為客人講解:這個地方原來是什么單位,在這里有多少人遇難,當時如何搶救……一遍遍講述,一遍遍重復,工作人員內心的傷口也就一次次被撕開。甚至有記者親眼目睹北川縣宣傳部工作人員在陪同的汽車里獨自落淚。
另一類最常見的心理傷口的撕開就是采訪,抗震小英雄林浩的遭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媒體介紹,林浩就經常遭到媒體記者的圍追堵截,甚至逼得小林浩往廁所里躲。林浩的父親表示,林浩在媒體面前一遍遍地重復地震后發(fā)生的事情,對孩子的心靈是一種折磨。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怎樣的周年祭才是最有價值的周年紀念?到底怎樣的周年祭才是災區(qū)人民真正需要的?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作為一個普通的心理工作者鄭重地建議,請給汶川地震一個安靜的周年祭。安靜的紀念也許才是最好的紀念。(張結海,知名心理學者)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