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美食 > 北京 > 小吃 > 正文
一首黃河大合唱,在中國是經典,但到了國外的大劇院,就顯得格外寒磣,嘔啞啁喳難為聽。因為黃河大合唱是中國人剛剛學習西方時創(chuàng)作的歌曲,總是有些隔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除了主流學術思想之外,在外國人的印象中,吸引人的地方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民風民俗,其中,吃是中國文化的強項。
中國的吃,勝在味道夠足,其次是式樣。文人、雅士、鄉(xiāng)紳是遠離庖廚的,但是對菜名的叫法卻非常感興趣,以此表現(xiàn)自己的學問。但外國人對這些“文化”并不清楚。所以,如何翻譯這些菜名,體現(xiàn)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成了一道難題。
例如,“驢打滾”這道小吃,北方人可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南方人卻不一定知道,更別說老外了。我第一次看,還以為是什么“活叫驢”之類的殘忍菜,那是一道將驢子捆綁起來,一塊肉一塊肉地活剮,在火鍋上涮熟著吃的傳統(tǒng)“名菜”。一些餐館將它翻譯為“RollingDonkey”,也有這種殘忍的意味在內,好象驢子痛得打滾一樣。最后,才知道這道菜是小吃,是“帶有甜豆粉的由粘性的大米作成的卷”(英語翻譯為“glutinousricerollswithsweetbeanflour”),我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大概也就是過年時吃的糍粑之類。
“驢打滾”的做法、叫法、吃法,具有很強的地方性。中國人很有想象力,如此簡單的一道小吃,卻跟驢子掛上了鉤,大概借助驢子在地上打滾時一身灰塵的模樣,來形容這種糍粑。形象是形象,但如果你不在這種區(qū)域文化之中,你就沒有辦法感受到。在一些宰客的地方,你可能就因為這個叫法而上當受騙,店主會讓你付吃驢肉的錢,而不是糍粑,因為你點的就是“驢”!疤焐淆埲,地下驢肉”,不宰你才怪。
中國人總是將土得掉渣看成是“博大精深”。中國的飲食無非是多花點時間,而不是注重營養(yǎng)。俗話說,人餓了,石頭蘸點油鹽也是好吃的。中國的很多“菜系”做法其實并不難,不過就是加糖、撒鹽、放辣椒、浸醬油、用煙熏等。只要有耐心,味道自然就出來了。當吃的東西足夠多起來后,就吃新鮮的,包括老鼠、蟑螂、穿山甲、海參燕窩等,更刺激的吃法就是吃活的、叫的,例如生吃猴腦、燉煮胎盤等。
這種文化口味是很難改變的。于是全國人民花費在吃的方面用掉了最大的精力。一日三餐油煙滾滾,上班下班都在想著怎樣安排一家人一天的吃喝,家庭主婦們則忙著買菜做飯,男人們則考慮今天應該在哪個館子里和朋友們搓一頓,至于大小官員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已經吃膩,是吃喝新潮的制造者。據經濟學家門說,這些家庭內外的體力投入和產出本來也應該算GDP的。那意味著中國更發(fā)達,人們的生活非常滋潤,這是典型的有閑階級生活。
從讓黃金周的寶島游遭遇意外波折的臺風“薔薇”,到如今華航班機的亂流急墜事件,內地游客和臺灣的黃金... |
隨著十一黃金周的來臨,秋色也漸濃了。俗話說“一葉知秋”,又到了賞紅葉的時節(jié),周末不妨駕車出游,看層林浸染,領略秋的韻味... |
|||
在一個國家的文明體系中,博物館文化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緯。一個日益重視公眾文化權益的社會,其文化設施理應盡可能消除各種門檻... |
第二屆揚州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暨運河名城專家論壇在江蘇揚州舉行,期間將舉辦嘉賓水上入城儀式、專家論壇等多項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