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宿豫境內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其它節(jié)日有:二月二、上巳日、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六月六、七月七、中元節(jié)、重陽節(jié)、十月朝、大冬、臘八等。境內穆斯林除和漢族同胞一樣歡度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以外,還有圣紀節(jié)、齋月、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等節(jié)日。
祭灶
舊有“官三民四”之說,即官宦人家夏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平民百姓二十四日祭灶,以顯示官高于民。但絕大多數(shù)人家均以二十四祭灶節(jié)日。祭灶又稱“小年”。是日開始“忙年”。家家掃塵,清洗家具。陸續(xù)購置年貨,并烙煎餅、蒸饅頭、制作餃、做五香菜,所備煎餅、饅頭往往足夠一個月食用。是日,家家更換灶君神像。晚飯前舉行送灶儀式,用香燭及祭灶餅、祭灶糖供于灶神像前,全家叩頭膜拜,取下舊灶神像火化,再貼上新灶神像。此習俗一直延至建國初。此后貼灶神像習俗亦廢除。但是日吃祭灶餅和自是日起“忙年”的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除夕
夏歷年中的最后一天,大年夜,俗稱“三十晚”。各家在外地的親人,遲至是日都趕回家團聚!懊δ辍敝潦侨战K止。晚餐前,家家貼春聯(lián),在家用器具上倒貼“!弊,燃放鞭炮。晚餐菜肴特別豐富。舊時宿豫為旱作物產(chǎn)區(qū),一般中等人家平時都很難吃上白米干飯,故除夕晚餐家家都以米飯作主食,頗為珍貴。
飯后,老幼齊集一堂“辭歲”。點香燭,供神祭祖,全家人叩頭膜拜。隨后,由晚輩向長輩叩著,長輩賜給晚輩“壓歲錢”。主婦主持包餃子、湯圓,開始“守歲”。還有的人家為小輩點“長命香”。直至清晨,鞭炮聲此起彼伏。一般來說,欠債不能拖至次年,俗稱“年關”。建國后,除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習俗基本廢除外,其他習俗仍在沿續(xù)。
春節(jié)
夏歷正月初一,舊稱元旦。是日指曉,各家燃放鞭炮。中飯較平日為早,水煮除夕夜包好的餃子、湯圓,上供敬神祭祖,晚輩給長輩叩著拜年,是日,親友一般不相互拜年,特別是女眷只在正月初二回娘家給父母拜年。隨著社會發(fā)展,親友、女眷等己破此舊俗。歡度春節(jié)主要是開展文娛活動,到處鼓樂喧天,十分熱鬧。
財神日
相傳正月初五為財神日,家家從財神像,吃水餃和面條,稱為“錢串穿元寶”。是日,商店正式開門營業(yè),稱為“晾財神門”。今私營商店大致沿習。
元宵節(jié)
夏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是日是傳統(tǒng)的“城隍盛會”會期。一早,城廂居民和附近農村參加文娛活動的人群,都自發(fā)的集中到項羽故里北首的城隍廟,侍侯城隍老爺“出巡”。城隍老爺為木制神像!俺鲅病卑橐曰臃倍嗟挠蝿游膴使(jié)目,有高蹺、旱船、獅子、黑驢、蚌精、抬閣、架閣等。
鑼鼓、胡琴、嗽叭、笛、簫齊鳴,有唱有耍。扮演的節(jié)目有《西游記》、《西廂記》、《水漫金山》、《空城計》、《時遷盜雞》、《鐵弓緣》、《八仙慶壽》等。特別是兒童演員扮相俏麗、服飾鮮艷、天真爛漫,深受歡迎。建國后,城鄉(xiāng)物資交流大會取代城隍“出巡“的廟會。晚上的燈市和花樣繁多的文娛演出活動仍沿續(xù)至今。
正月十六“走北邊”、“扣百子”
傳統(tǒng)習俗家家吃“馬蹄糕”,以祈“高升”。還有的人家?guī)е鴥号綎|大街北端財神廟門前,給一對石獅子燒香叩頭,認其為干爺、干娘。晚飯后,人們一路燃放爆竹,從南向北,經(jīng)校軍場燈市,直到馬陵山北“百子堂”,地勢越來越高,以“走北邊”喻步步高升,傳說能祛百病,俗說“正月十六走北邊,腰不疼來腿不酸”。有些沒有兒子的父母借機到百子堂燒香拜神求子,并花錢買個男泥娃帶回家,謂之“扣百子”。
校軍場杰市至十六日達到高潮,新年娛樂活動逐降下帷幕。建國后,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認石獅為干爺、干娘及扣百子等活動不復存在。但看燈會發(fā)言人較前興旺,有關廠家曾在八一路一帶借燈會賽作廣告宣傳活動。
二月二
夏歷二月初二,谷稱是日“龍?zhí)ь^”。即百蟲出洞,百姓習俗吃豆芽、以豆芽喻蝎子,借此消災。
上巳日
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一般人家把出嫁女兒接回來,讓她們結伴踏青,到河畔游賞春光。此習俗至今己消失。
清明節(jié)
夏歷清明節(jié)日及前、后三天為祭祖掃墓的節(jié)日,又稱“鬼節(jié)”。此期間家家門前插柳,并備酒菜率兒孫為祖先墳墓添土祭祀,又稱“添墳”,焚化紙箔。建國后,機關,學校,團體集體到烈士陵園掃墓,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民間家庭祭祀祖先和添墳化紙的習俗延續(xù)至今,唯祭掃多前三日始。
端午節(jié)
夏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亦稱端陽節(jié)。晨起,家家門前插艾條和菖蒲,主屋門前掛“五毒”紙飾,屋內床邊懸判官鐘馗畫像,以辟邪祛病。家家吃粽子。小兒穿老虎鞋,手腕及腳脖均系五彩絨線,肚臍和肛門涂雄黃,用艾葉、菖蒲等“百草頭”浸泡的熱水洗澡,意為防止毒蟲為疾病為害。成年人多飲雄黃酒,并把雄黃、粽子、紅糖、黃瓜、蘿卜、咸蛋等置于陽光下,“曬正午”。
午后,老幼成群結隊到東關口京杭運河西岸觀賞“劃龍船”,船后斜一長桿,有雜技演員在上作各種驚險動作!皠濤埓绷曀滓恢毖又两▏。其它習俗一直延至今日。
六月六
夏歷六月初六傳說為小白龍?zhí)侥傅娜兆,是日多雨,家家早晨多吃炒面,無雨則翻箱曬衣,謂之“曬龍衣”。今吃炒面的習俗己不多見,但“曬龍衣”習俗仍在沿續(xù)。
七月七
夏歷七月七為七巧節(jié),亦稱乞巧節(jié),傳說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之日,姑娘們要在這天夜晚向織女乞討技藝。此習俗今己不復存在。
中秋節(jié)
夏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晚餐后家家在院中敬月賞月,以月餅及菱角、石榴、柿子等為供品,點香燭叩頭行禮。(此舉己不復存在)。這天為家人團聚之日,故亦稱為“團圓節(jié)”。次日,家家接己嫁女兒回家團聚。
重陽節(jié)
夏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 這天家家吃重陽糕,以彩色三角小旗插在糕上,稱為“重陽旗”。文人多于是日集友聚宴,持螯飲酒,賞菊賦詩,游樂登高,極盡雅興。建國后,吃重陽糕習俗仍在一定范圍內沿續(xù)。是日,多由有關部門舉辦菊花展覽。1988年,江蘇人民政府定重陽日為敬老日。
十月朝
夏歷十月初一稱為“十月朝”,亦稱為鬼節(jié),家家給亡人燒化紙錢,亦有燒送寒衣,上墳祭墓的,此習俗今仍在一定范圍內沿襲。
大冬
夏歷冬至稱為“大冬”。俗說“新冬大如年”。亦于是日祭祀祖先,晚餐豐盛亦如過年。冬至后白晝漸長,此日起有“日長一線”的說法。
臘八
夏歷十二月初八稱為“臘八”。家家一般都吃“臘八粥”。以米、豆、之類加紅棗、桂圓、蓮子、花生等煮粥,以顯示歲末五俗豐登。粥的取米粗細糧不限,配為品種可多可少,別具風味。此習俗今己淡然。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