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舊時婚姻之事取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須經(jīng)以下程序:提婚,又稱“提媒”,由媒人(一般兩位)分別向男、女方家長說合,先男后女,謂“羞男不羞女”。雙方無異議,即可過庚貼:男女方各將“生辰八字”(生年,月、日、時)書于紅柬之上,由媒人交雙方,若“八字”相合,則可正式議親,若不合(如“雞猴不合”、“龍虎相斗”等),則各自另行擇婚。下書子,又稱“過小書”,男方先把求婚的“書子”連同衣料、食品等“彩禮”交媒人送女方,金寨有送筆墨蔥(寓“聰明”義)、松柏枝(寓“白頭皆老”義)的;女方再回送男方允婚“書子”。此謂“訂婚”。至此,若無特殊原因,親事即算說定。結(jié)婚,也稱完婚;榍,男方持附有具體婚期的求婚書請媒人至女家征求意見,叫“啟媒”。女方若無異議,便定下婚期,并開出待嫁女的衣服尺寸由媒人轉(zhuǎn)交男方。完婚當(dāng)天,男方備花轎、新衣、禮物,由媒人率迎親人員送至女家。舊時有出嫁時不穿娘家一根紗、全部換用婆家新衣之俗。新娘婚日早起要“哭嫁”。上轎前,新娘與兄、弟同食裝在一個碗里的圓子、粉條,稱吃“分家飯”。伴娘為其梳妝后,由兄,弟或父親背起進(jìn)轎(壽縣由姐、嫂攙扶進(jìn)轎)。事畢,嫁妝前行,花轎隨后,花轎進(jìn)門時,新郎面對轎門行“下馬揖”禮。打開轎門,用紅色布袋交替輔于地上(“傳代”),新娘由人攙扶從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禮,后入洞房,飲圓房酒,鬧新房。賓客對新婚夫婦可適度戲謔逗樂,謂“新婚三日無大小”。如“贊喜句”,一人唱賀,眾人道好。完婚后,還有回門、會親等事。新婦于次日上喜墳,拜識家人、親戚。婚后三日,或六日、九日,娘家來人省視(“看三”),并接新娘“回門”,但當(dāng)晚須回夫家。一月后,新娘回娘家可住一月,此間需給夫家每人做“回門鞋”一雙。舊時尚早婚,男性一般18至19歲,女性17至19歲即行婚配。男方有休妻、賣妻、再婚(妻死后)、納妾自由。女方則“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一而終,丈夫死了要“守寡”,甚至未婚丈夫死了,也得守“望門寡”,此外還有“童養(yǎng)媳”,“就親(兄死弟就嫂)”,“換親”、“招親”等婚俗,女方無自主權(quán)。
建國后,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禮儀從簡。70年代后期始尚旅游結(jié)婚,新婚夫婦出外觀光旅游,歡度蜜月。也有舉辦集體婚禮的。但農(nóng)村仍存媒人說合等舊俗,80年代后期出現(xiàn)辦婚事奢侈浪費傾向。女方巧立名目,索要彩禮,男方大擺宴席,追求排場,有的不顧家庭經(jīng)濟(jì)狀況,常造 成債臺高筑。
生育
嬰兒出生三日后要“洗三”,用槐樹枝、金銀花藤、艾葉等煮水洗浴母子,請乳水足的婦女,喂頭遍奶,吃“洗三面”,散發(fā)紅雞蛋,備禮向娘家報喜。若生男孩,選公雞兩只,娘家回一只;生女孩,則送母雞兩只,娘家回公雞一只;羟襦l(xiāng)俗生男孩送紅雞蛋、毛筆,生女孩送針線和花布。嬰兒出生7天后,外婆家送嬰兒衣被、母雞、紅糖、掛面、油條、雞蛋等,給嬰兒“見面錢”。產(chǎn)婦忌在娘家生產(chǎn)、坐月子!皾M月”時吃“滿月面”,產(chǎn)婦此后可串門走親戚。幼兒滿1歲之日,家人將小件器物、文房四寶、糕點糖果等物品擺于桌上,讓小兒抓拿,視其所抓之物預(yù)測日后愛好和職業(yè),此謂“抓周”。幼兒不剃胎毛或留“烏龜梢”。
建國以后,產(chǎn)婦分娩,請醫(yī)務(wù)人員接生,“洗三”、“抓周”習(xí)俗仍存。蓄烏龜梢及一些迷信陋俗只在部分鄉(xiāng)村個別存在。
祝壽
舊時祝壽有兩種,一為“散壽”,系不滿60歲者之壽典,一般只請至親好友祝賀一番。一為“正壽”,分“花甲壽(60歲)”、“古稀壽(70歲)”、“耄壽(80歲)”、“耆壽(90歲)”,“期頤壽(100歲)”。壽誕之日,親朋鄰里至家慶賀饋贈糖果糕點、干鮮佳肴、佳釀、壽面(長掛面)、雞鴨肉三牲等禮品,亦有饋贈工藝品和壽幛、壽序(寫成條幅狀),壽聯(lián)的。最隆者為送壽匾,如“年高德劭”、“鶴壽松齡”之類。
建國后祝壽之風(fēng)已泯。一般只在家庭內(nèi)部祝賀。80年代亦有親朋鄰里“湊份子”為壽者祝壽的情況。
建宅
舊時視為大事,擇基定向、擇吉動工皆須請風(fēng)水先生、建屋工匠。新屋構(gòu)架落成時飲“上梁酒”,是日親朋故舊備錢物祝賀,新梁橫懸長幅紅布,上書“吉星高照”。屋內(nèi)明柱多書“上梁欣逢黃道日,豎柱正遇紫微星”喜聯(lián)。工匠在梁上燃放鞭炮,拋撒“歡團(tuán)”、銀杏、花生等物, 供祝喜者哄搶逗樂,事畢,請飲“上梁酒”。新屋全部落成后,要擇日遷入新居,舊謂“上莊”。建國后,飲“上梁酒”之習(xí)猶存,然形式已從簡。70年代末以后,農(nóng)村送“上梁”禮品優(yōu)厚,一般為“紅包”,隆者有自行車、沙發(fā)、電視機(jī)等。
喪葬
舊俗年幼夭折和先父母而死未盡天年,喪事從簡。正常老死謂“白喜”,喪事繁縟。一般有如下程序,病人垂危時,“凈身”、穿“老衣”(壽衣),下掉蚊帳,移臥于堂屋稻草白布之上,謂“放冷鋪”。臨終時,家人焚燒紙轎、紙馬和紙錢,蒙蓋面紙,遺體前置瓦質(zhì)“老盆”盛放紙灰。如死在外地,可在門前搭棚停尸。去世后,著人向親戚“報喪”,吊唁者送紙錢、挽聯(lián)、孝幛等,喪家女眷須“哭喪”,如死者屬于高壽,喪家買回若干碗盞,供吊唁者帶走,謂“長壽碗”。有威望者去世,常在族祠舉行族祭。死者一般停棺3天。此間除吊唁外,尚有入棺,請道士做法事超度亡靈,合棺(即“掩殮”)等事。入棺時遺體身下置5或7枚“墊被錢(銅錢)”。棺前放1碗飯,上豎1雙竹筷,頂插1個剝殼熟雞蛋,棺底罩住1只公雞,1盞油燈為死者照明。
出殯時,由孝子捧靈牌或執(zhí)幡前引,鑼鼓隨后,繼為靈柩及送葬親友,送葬時沿途須拋“買路紙錢”。如遇他人鳴炮致哀,靈柩暫停,孝子下跪。至墓穴,孝子臥下暖穴,死者親屬在掩埋完畢后,向送葬者叩首辭謝。舊俗重墓地選擇,須請“風(fēng)水先生”“卜塋”確定位置、方向。服喪期內(nèi),死者親眷佩帶不同哀悼標(biāo)志。子、媳頭扎五尺白布長巾,侄兒女截半,孫兒輩及鄰里遠(yuǎn)親戴孝帽;白布蒙鞋,子、媳滿蒙,孫、孫媳半蒙,曾孫鞋頭蒙白,若父母雙亡又無近親長輩,兩鞋蒙成“毛口”,男性近親長輩健在,左鞋蒙成“毛口”,女性近親長輩健在,右鞋蒙成“毛口”。
入葬后第三日,舊稱“回煞”。是日喪家在死者生前經(jīng);顒訄鏊鱿虏莼遥黹g合家大小回避靜思。次日早上,若地上草灰有印跡,則謂死者昨夜曾歸家視親。此后尚有“五七 (35天)”、“百日”、“周年”等忌日。屆時均燒紙錢、紙馬、紙屋等。
舊時居喪可長達(dá)三年。清末至民國期間,周年之內(nèi)為“熱壽”,“五七”之內(nèi),男不理發(fā),女不梳妝;不作樂,不宴客,不大聲言笑;夫妻分居。喪家第一年春節(jié)春聯(lián)用白紙書寫,對文如:“守孝難還禮,思親免賀年”、“守孝不知紅日出,思親常望白云飛”等,次年用藍(lán)紙或黃紙,第三年換紅紙。
建國后,喪事從簡,并有改革。60年代后,漸興臂戴黑紗作悼念標(biāo)志。吊禮以花圈、孝幛等為主。死者如系干部職工,一般由所在單位有關(guān)人員組成治喪委員會,會同辦理喪事。農(nóng)村喪葬吊唁及祭掃活動,多半沿用舊俗。70年代后,提倡火葬,火葬場內(nèi)設(shè)殯儀館,供吊唁和開追悼會之用。但農(nóng)村舊俗難改,多數(shù)還是土葬,有的地方亦推行殯葬改革如設(shè)置公墓,實行深埋等。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fēng)采飛揚(yáng)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lán)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rèn)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