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彈詞是城市曲藝的一種,它源于道情,因用長沙方言說唱,也稱長沙道情。流行于長沙、益陽、湘潭等地。
長沙彈詞在清同治年間就已經(jīng)形成。初以鼓板唱道情,清代戲劇家楊恩壽的《坦園文錄》中,曾詳細(xì)記述了長沙彈詞先人張跛在1863年(同治二年)演唱《劉伶醉酒》時的情形: “以板鼓唱道情”、”惟妙惟肖”。
辛亥革命時,許多進步的知識分子,曾運用長沙彈詞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它用極為通俗、生動的唱詞痛陳列強加緊瓜分中國的危急形勢,激發(fā)民眾的愛國熱情。
1904年,長沙辟為商埠后,茶鋪茶館居全省之首;抗日戰(zhàn)爭后,長沙茶館仍有百余家。長沙人坐茶館,不僅有香茶的誘惑,美點的享受,更為其樂無窮的是聊天和聽書。當(dāng)時長沙城里的說唱藝人有四五十個,有20多個茶樓設(shè)場,日、晚兩場,每場聽眾百人。在所有書場中,以火宮殿書場最為有名,說書、彈詞藝人在火宮殿搭棚演出,1940年后,設(shè)有3個書棚,可容納聽眾200多人。
20世紀(jì)20年代中期,長沙藝人周壽云、舒三和等進入茶館茶社“坐棚”說書。50年代以后定名為“長沙彈詞”。
長沙彈詞在“文革”后迅速衰落,20世紀(jì)70年代末80年代初,長沙彈詞才重獲新生,當(dāng)時長沙還剩下20多名彈詞藝人。為搶救保護長沙彈詞,長沙市已把長沙彈詞列入受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并撥專項資金進行搶救整理。
長沙彈詞初以鼓板唱道情,后來發(fā)展為一人自彈月琴說唱;后來有了兩人對唱:一人彈月琴伴唱,一人以漁鼓筒板和小錢擊節(jié),二人對唱。早期都為街頭流動演唱,內(nèi)容多為“勸世文”和短篇故事,1927年后,開始進入書場、茶館,坐棚說唱中長篇故事。曲本散文、韻文相間,說唱結(jié)合,以韻文的歌唱為主。說白又有散白、韻白兩種。唱詞多為七字句。早期的唱腔簡單,只有板式變化。后來吸收民間小調(diào)和地方戲唱腔,成為板式變化體和曲牌連套體相結(jié)合的形式。具體說來為上下句結(jié)構(gòu)的板腔體,有九板九腔。九板有平板、慢板、快板、散板、哭板等;九腔有平腔、悲腔、歡腔、柔腔等。不同的腔調(diào)分別用在各種板式中。平板是各種板式的基礎(chǔ),平腔是平板中用途最廣的腔調(diào)。著名演員前有鞠樹林,后有舒三和等。
長沙彈詞的說唱風(fēng)格主要有三個流派,一是廖派,以廖福興為代表,他的表演,唱腔少,帶著懶洋洋的味道。一是周派,以周壽云為代表,他的表演,唱詞多,唱得鏗鏘有力。還有就是舒派,以舒三和為代表,他的表演,唱腔正統(tǒng),但顯得呆板。彭延昆的說唱吸取了各派精華,并將湘劇、花鼓調(diào)、黃梅戲、京劇的一些唱腔融入說唱中,自成一派,而他本人也被稱為"長沙彈詞活化石"。以前,長沙彈詞包括平腔、歡腔、柔腔、悲腔、大悲腔、怒腔、神仙腔等唱腔,彭延昆博采眾長,融化運用,自創(chuàng)“濫腔”,使長沙彈詞的形式更加靈活,韻味更為深長。
長沙彈詞節(jié)目中的短段叫作“小本”,如《林英自嘆》、《湘子仕圖》、《寶釵記》等,長篇有《月唐傳》、《七國志》、《水滸》、《西游記》、《楊家將演義》、《慈云走國》等,新編曲目有短篇《賀慶蓮》、《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東郭救狼》、《智闖鄱陽》和《郭亮》等。傳統(tǒng)長書有《岳飛全傳》、《殘?zhí)啤、《寶釧記》等;短段有《武松打虎》等。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fēng)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jù)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lán)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rèn)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