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娛樂 > 北京 > 正文
潭柘寺作為北京地區(qū)的古剎名寺,歷史上游人香客云集,香火很盛。從金代以后,每個朝代都有皇帝到這里來進香禮佛,后妃、王公大臣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平民百姓則更是難以勝記,特別是從明代之后,潭柘就已經(jīng)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個固定場所,“四月潭柘觀佛蛇”已經(jīng)成為了京城百姓的一項傳統(tǒng)民俗。在每年潭柘寺舉辦“浴佛法會”、“蓮池大會”、“龍華圣會”等佛門盛會的時候,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涌身潭柘寺,成千上萬,如風如云。潭柘寺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在歷史上曾形成了多條古香道,從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資修建,有的是由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民間香會出自于對佛的虔誠之心,而集資修筑的,還有的是當?shù)氐纳烫柵c百姓共同修筑的。這些古香道經(jīng)過了歷代不斷的整修,使用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為潭柘寺的對外交往,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上至貴為天子的皇帝,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所作的許多贊詠潭柘寺的詩篇中,都描寫了古道沿途的優(yōu)美景色,例如明代郭武的《登羅訶嶺》、《潭柘寺道中》,公鼎的《潭柘南村》,清代康熙皇帝的《觀苗無意到潭柘詠時景》、高士奇的《護駕游潭柘》、康熙皇帝《下戒壇將至潭柘馬上同高士奇聯(lián)句二首》、乾隆皇帝《初游潭柘岫云寺作》、《過羅睺嶺》、徐元夢《送梅耦和游潭柘山》等,因而這些古香道是潭柘寺景區(q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蘆潭古道
這條古道是就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道路,原是一條山間土路,路面質(zhì)量較差。從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縣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于斯。為了拜謁皇陵之需,乾隆年間由朝廷出資,將原有的道路拓寬展平,并將部分路段用條石鋪砌,當時稱為“京易御道”。蘆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支線,當時也得到了整修,拓寬展平,部分路段鋪砌了條石或石塊。蘆潭古道起自于京易御道上的盧溝橋,過長辛店,東王佐、沙窩村、大灰廠,穿過石佛村,到達戒臺寺,翻過了羅睺嶺,走南村、魯家灘、南辛房、平原村,到達潭柘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玄燁在去潭柘寺時,走的就是這條蘆潭古道。在他所作的《下戒壇將至潭柘馬上同高士奇聯(lián)句二首》一詩中,記述了當時的道路狀況,因路面較窄,只能騎馬而行!皫X腹層層小徑斜(康熙),穿云陟盡石嶺岈(高士奇)。澗中草屋流泉繞(康熙),萬匹龍驤擁翠華(高士奇)”。而乾隆皇帝于乾隆七年(1742年)從易縣拜謁皇陵回來,初游潭柘寺時,這條道路已經(jīng)平整拓寬,因而乾隆皇帝是乘車輦去潭柘寺的!拜p輿輾春露,前旌破曉香”,“驅(qū)車歷石蹬,岌岌互鉤連!碧J潭古道路面狀況較好,是皇帝到潭柘寺進香禮佛所走的“御道”,王公大臣和京城眾多的香客也都走蘆潭古道到潭柘寺去。
龐潭古道
這條古道從石景山區(qū)的龐村,過永定河后,經(jīng)臥龍崗、栗園莊、石門營、苛羅坨、越羅睺嶺,與蘆潭古道會合,到潭柘寺,全長20公里的路線與現(xiàn)今108國道門頭溝段基本相吻合。這條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并比蘆潭古道近5公里。位于栗園莊的奉福寺是潭柘寺的下院,是遠途香客去潭柘寺的中轉(zhuǎn)站,從京城而來的香客,一般都要先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赴往潭柘寺。返回時也要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返回京城。清代詩人震均作有一首《丁酉秋游一百四十韻》,詳細地記述了這條路線,以及沿途的風光和見聞。這條古香道同時也是潭柘寺的一條主要運輸線,奉福寺管理著屬于潭柘寺的13座糧莊,并且設有粉坊、磨坊、麥坊等,是潭柘幸的總倉庫和糧食、副食、蔬菜的主要供應基地,每天都用騾馬向潭柘寺運送生活必需品,所走的就是這條龐潭古道。
新潭古道
現(xiàn)今門頭溝永定鎮(zhèn)的東、西辛稱村,原來合稱為“新城”在歷史上是永定河上的一處古渡口,也是一座繁華的大集鎮(zhèn)。新潭古道從新城開始,經(jīng)何各莊、太清觀、萬佛堂,翻過紅廟嶺,經(jīng)桑峪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幾乎是直線,全長不到20公里,是京城到潭柘寺最近的一條古道。除了部分香客走這條古道去潭柘寺外,新潭古道還用于商業(yè)運輸。潭柘寺一帶盛產(chǎn)煤炭,有許多小煤窯,運輸煤炭的騾子、駱駝、毛驢進行在古道上日夜不斷。在明代新潭古道得到了整修,部分路段修建了土橋,鋪砌了條石或石塊。現(xiàn)今從萬佛堂至紅廟嶺的一段古道仍保持著原貌。
門潭古道
修建于唐代的古“玉河大道”是從北京到門頭溝的主要道路,從石景山區(qū)的麻峪開始,過永定河后,經(jīng)大峪、東西辛房到圈門,上九龍山,經(jīng)峰口庵到王平口。其中從麻峪到圈門一段為平原,道路即寬又平坦。于清康熙年間,對道路進行了重修,于清代末期改建為京門公路,解放以后重修了京門公路,并開通了門頭溝區(qū)的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從阜城門到門頭溝的圈門。門潭古道從圈門向南,翻越南大梁,到達潭柘寺,這條道路只有上山時為幾百米長的上坡路,到了山上之后,基本上都是盤山而行的山路平道,繞過兩個山頭之后就到了潭柘寺,全長只有三四公里。有人曾進行計試驗,一部分人從圈門步行走門潭古道,一部分人乘坐汽車走長達22 公里原門潭公路,兩部分人同時出發(fā),結果同時到達了潭柘寺。1929年蔣介石到潭柘寺進香時,就是坐汽車到圈門后,改乘“爬山虎”,沿門潭古道到潭柘寺的。京城的部分香客以及從海淀、昌平和門頭溝中、北部地區(qū)去潭柘寺的游人大多走這條古道,F(xiàn)今許多旅游者都是乘326路公共汽車到達圈之后,上南大梁,走門潭古道去潭柘寺,鍛煉了身體,體會到了爬山的樂趣,又可以觀賞沿途的風光,體會到山野的情趣,頗有一種回歸大自然之感。一路上傾聽著鳥叫蟲鳴,觀看著不時出現(xiàn)的松鼠、野兔等小動物,采摘著各色的山花,盡情地呼吸著清新空氣,不知不覺之間,潭柘寺已經(jīng)在眼前了。青山綠樹之中露出了紅墻黃瓦,頓時使人精神一振,無形中增加了人們游寺的雅興。
潭王古道
這是指從潭柘寺通往王平口的一條古道。從潭柘寺開始,經(jīng)陽坡園、趙家臺、十字道到達王平口。王平口是京西重要的交通樞紐,從王平口向西經(jīng)宅舍臺、玉皇廟、東板橋、千軍臺,翻越大寒嶺,過煤窩到軍響,進入清水河谷地,向西經(jīng)齋堂、清水到洪水口,翻越山嶺就到了河北省的涿鹿縣,遠可達山西、內(nèi)蒙等地,是西北而來的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門頭溝西部地區(qū)的香客去潭柘寺也都走這條古道。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齋堂地區(qū)是平西抗日根據(jù)地的中心,根據(jù)地的許多物資都是從這條古道運進山里去的,八路軍、武工隊、縣大隊也通過這條古道進入潭柘寺地區(qū),打擊敵人,將潭柘寺一帶由敵占區(qū)變?yōu)橛螕魠^(qū),并以此為依托,向永定鎮(zhèn)一帶發(fā)展。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宛平縣委和縣大隊也是從這條古道進軍潭柘寺地區(qū),并于1947年解放了潭柘寺地區(qū)。這條古道既是一條西北部地區(qū)進香潭柘寺的古香道,同時又是一條具有革命意義的交通要道。
解放以后,潭柘寺的交通狀況有了很大改善。1956年在朱德委員長的直接關懷下,修建了一條由門頭溝市區(qū)中心的河灘至潭柘寺,全長22公里,寬9-12米的柏油馬路。工程從1956年6月開工,至1957年11月竣工,并開通了長途汽車,F(xiàn)今108國道從石門營與原門潭公路相合,至魯家灘分開,穿過松樹嶺隧道,出區(qū)界進入房山區(qū),出市界進入河北,遠可達云南的昆明。從魯家灘至潭柘寺的一段公路改稱為潭柘寺支線,全長4公里。從1996年,相繼開通了從前門至潭柘寺的游7路專線旅游汽車和從蘋果園地鐵站經(jīng)河灘到潭柘寺的931路公共汽車,交通已十分方便,極大地方便了游人,促進了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
原來的古香道已大部分被現(xiàn)代化的公路所代替,有的古香道也已經(jīng)廢棄不用了。在旅游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有今天,古香道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極富游覽價值的旅游資源,F(xiàn)今古香道某些路段保存基本完好,其中從平原村到潭柘寺的一段古香道皆是用條石鋪砌而成,石階每隔一米上長一級,道路較寬,中間是皇帝巡幸時所走的御道,兩側是輔路,工程極為浩大,現(xiàn)今遺跡猶存。保存最好的就是從下停車場至上停車場之間長約200米的一段,現(xiàn)今人們坐931路公共汽車下車后,均走此路去潭柘寺。路兩側有圍墻,路面用石塊鋪砌,年深日久,磨損嚴重凹凸不平。然而這條古道就是原來皇帝所走的御道,同時也是現(xiàn)今北京地區(qū)仍在利用的唯一的一段古御道,具有極高的歷史及文物價值。這也是現(xiàn)今北京地區(qū)御首中幸存數(shù)量極少的幾段中的一處,極富保存和研究價值。門潭古香道至今在使用,每天行人不絕。游人們不妨在去潭柘寺的時候,少坐幾步汽車,步行去探尋一下古香道,觀賞一下沿途的風光,體會一下古人詩篇中的意境,一定會別有情趣的。
從讓黃金周的寶島游遭遇意外波折的臺風“薔薇”,到如今華航班機的亂流急墜事件,內(nèi)地游客和臺灣的黃金... |
隨著十一黃金周的來臨,秋色也漸濃了。俗話說“一葉知秋”,又到了賞紅葉的時節(jié),周末不妨駕車出游,看層林浸染,領略秋的韻味... |
|||
在一個國家的文明體系中,博物館文化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緯。一個日益重視公眾文化權益的社會,其文化設施理應盡可能消除各種門檻... |
第二屆揚州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暨運河名城專家論壇在江蘇揚州舉行,期間將舉辦嘉賓水上入城儀式、專家論壇等多項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