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是西夏仿漢字創(chuàng)制的。匯編字書12卷,定為“國書”,上自佛經(jīng)詔令,下至民間書信,均用西夏文書寫。為方便人們學習西夏文,還印行了字典。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帝國,西夏文也隨之逐漸湮滅無聞。如今,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經(jīng)卷和手書作品,在內蒙古西部地區(qū)多有發(fā)現(xiàn)。西夏文的創(chuàng)立雖然字形與漢字相仿,但避免與漢字的雷同,也就避免了漢字及本身文字的混亂。西夏文屬漢藏語系的羌語支,西夏人的語言已失傳,跟現(xiàn)代的羌語和木雅語關系最密切。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記錄西夏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屬表意體系。西夏景西夏文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大慶元年(1036),命大臣野利仁榮創(chuàng)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體方整,筆畫繁冗,稱為蕃書或蕃文。結構仿漢字,又有其特點。用點、橫、豎、撇、捺、拐、拐鉤等組字,斜筆較多,沒有豎鉤。單純字較少,合成字占絕大多數(shù)。兩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合成時一般只用一個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時也用一個字的全部。會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別類似漢字的會意字和形聲字,約占總數(shù)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譯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類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兩部分互換構成。兩字多為同義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極少。書體有楷、行、草、篆,楷書多用于刻印,篆書散見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寫。
語法結構
西夏語有它獨特的語法結構。在句子中,謂語動詞往往位于末尾,賓語則放在動詞的前面,而形容詞有時則放在名詞之前,有時則置于名詞之后。經(jīng)過國內外學者近八十年的研究,對西夏語言的規(guī)律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很多問題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字形結構
西夏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書頗重復”,是獨立于漢字之外的一種全新的方塊文字,初看與漢字相似,因為它是模仿漢字的構字方法、借用漢字的基本筆畫重新創(chuàng)制的。它的基本筆畫,也有與漢字相同的點、橫、豎、撇、捺、左拐、右提,但沒有漢字常見的豎鉤,對撇捺等斜筆運用較多。由于筆畫繁多,結構復雜,多數(shù)字都在十畫以上,認記、書寫都有一定難度,就連漢字中書寫最為簡單的數(shù)字,到了西夏文里筆畫也相當繁雜。
西夏文字仿照漢字創(chuàng)制,漢字書法有篆、隸、真、行、草五種書體,真書即楷書。傳世西夏文獻中已發(fā)現(xiàn)篆、楷、行、草四種書體,而未見西夏文隸書。黨項人論述西夏文和漢文的關系時也說:“論末則殊,考本則同”。
創(chuàng)建方法
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采用文字元素創(chuàng)字外,絕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會意、音西夏文字創(chuàng)制規(guī)律意、對稱、互換、反切、長音等六種合成法。
如:
局部放大圖會意合成法:西夏文“水”字中的一部分+“土”字合成(泥)
音意合成法:讀音為“令”的西夏文的一部分+西夏文“絹”字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 ”
互換合成法:(指)——(趾)(逃)——(服)
對稱合成法:(雙)(唇)(中)(分)
反切合成法:讀音為“妻”的西夏字的一部分+讀音為“因”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漢族“秦”姓的西夏字。
長音合成法:讀音為“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含意為“長”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阿長音。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