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8月,我第一次進入九寨溝時,整個九寨溝還完全處于原始的狀態(tài):遮天蔽日的冷云杉原始森林里古木參天,流光溢彩的“蘆葦海”和波光粼粼的“火花!弊屓梭@愕稱奇;一些粗大的樹木橫七豎八地倒在明鏡般的海子中,隨著吹皺的池水輕輕地晃動。我甚至不敢相信,世界上竟真有這樣恍如童話世界一般的地方。
1975年7月, 我第二次進入九寨溝。溝內(nèi)則查哇溝的森林已采伐至“上季節(jié)! ,大量的木材正被一輛輛載重汽車運出溝外。聽伐木工人介紹說,在“上季節(jié)海”的前面,還有一個最漂亮的海子和一個最大的海子,我們決定前往查看。
只見一池寧靜的湖水環(huán)抱在茂密的冷云杉和樺木樹林之間,水面泛出斑斕而神秘的色彩。這就是人們后來所說的“五彩池”。我們繼續(xù)向前方出發(fā),大約又過了一小時,針葉林逐漸變得稀少,山風撲面而來,耳邊不時由遠及近傳來陣陣林濤聲。行走中,眼前突然一亮,透過冷云杉林的樹冠,前方一片波光浩淼,萬頃碧藍的湖水幾乎是從天而降,九寨溝內(nèi)最大的海子“長海”就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1978年7月,我第三次來到九寨溝,此時溝內(nèi)的森林已經(jīng)被采伐得面目全非。眼看這童話般的人間仙境和其中蘊藏的珍貴物種就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消失,一個科學工作者的良知使我決定向中央反映情況。
我于8月26日起草完成了《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關于建議在四川建立幾個自然保護區(qū)的報告》,978年12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準了建立九寨溝自然保護區(qū)。
上世紀80年代初,九寨溝正式開放旅游。游客量從最初的每年幾萬人、十幾萬人,至2007年達到260萬人。當年的旅游“黃金周”期間,每天進入溝內(nèi)的游客量超過兩萬人。
面對游客快速增加帶來的環(huán)境壓力,九寨溝管理部門進行了各種探索,幾乎把當代國內(nèi)外最全面和最先進的風景區(qū)管理措施全都用上了,祖輩生活在溝內(nèi)的群眾也為此做出了犧牲。然而,保護工作仍舊顯得力不從心。歸根結底,問題的關鍵還是如何掌握對游客容量的控制。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對于九寨溝游客容量的確定,不同部門編制的規(guī)劃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一些研究者們大量引用發(fā)達國家的資料,僅以數(shù)學公式為依據(jù),不斷擴張九寨溝環(huán)境容量的結論。在很多人看來,過去大量對九寨溝的環(huán)境容量的推導,更像是針對游客數(shù)量在達到某一個規(guī)模之后,為面對輿論而進行的一次補充論證。這不禁讓人擔憂, 在當前西部地區(qū)新一輪的公路、鐵路、航空以及景區(qū)城鎮(zhèn)基礎設施建設之后,九寨溝的游客數(shù)量還會大幅度激增,到那時,超過原來環(huán)境容量人數(shù)的結論是否又將會出現(xiàn)。
撰文 :印開蒲 ,印開蒲教授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他是最早提出建立九寨溝和稻城亞丁自然保護區(qū)的專家,并曾多次與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本刊合作。
攝影 : 麥可-山下 Michael Yamashita
九寨溝美得令人叫絕,山坡樹林里的樹葉編織著五彩斑讕,倒映在或大或小的海子里。這里是海的夢境、童話世界。九寨溝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nèi),是白水溝上游白河的支溝,以有九個藏族村寨(所以又稱..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