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上旬的周日,薄霧遮陽,我們一群來自南通的旅人驅(qū)車來到了馬鞍山西南的采石磯,憑吊詩仙李白的絕筆終老之地。
正是“楓葉落紛紛”的時節(jié),采石公園內(nèi)道旁、樓前、山坡上菊花爭艷,林木色暖,四季桂發(fā)散著淡淡的芳香。我們在采石參觀的是全國最大的李白紀念館和李白研究中心。館中珍藏了明清以來國內(nèi)外各種版本李白集40多套,其中善本集7套,藏有明代以來各種書畫作品700多幅,歷代文物數(shù)百件;并設有李白研究資料室。館內(nèi)陳列著由女雕塑家閻玉敏制作的李白站、坐兩尊楠木雕像。飄逸超然之態(tài),令人嘆賞不已。
與紀念館一體的太白樓為清代建筑,背靠翠螺山,面臨長江,古樸莊嚴,氣象不凡。徜徉在青蓮祠、李白紀念堂,觀李白塑像,聽導游如數(shù)家珍般介紹李白這位詩仙、酒仙、謫仙的一生足跡所及,耳際心間全是李白的音容、詩篇,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人翩然而至,如在眼前。不老的太白詩篇,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在中國,沒有一個讀書人不知道李白,不知道李白的定不是讀書人。歷代有許多名人雅士曾來到采石磯憑吊李白,古代的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薩都剌、方孝孺,現(xiàn)代的郭沫若、老舍、劉海粟、林散之、韓美林等。而我們這一行二十多人,都畢業(yè)于大學中文系,對李太白有著共同的景仰之情。
李白,這個偉大的流浪者,“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來自何處,不能確考,但他最后選擇了安徽作為他漂泊的終點。當涂縣大青山有李白的墓園,采石磯則有李白衣冠冢。采石磯,原名牛渚磯,“采石山水甲天下”,李白對這里的山水情有獨鐘,對長眠在這里的謝朓深懷敬慕,曾多次來到這里,寫下了《牛渚磯》、《橫江詞六首》、《望天門山》等50多首詩篇。
太白紀念館廣場有一大平臺,因為李白與采石的特殊因緣,自1989年以來歷屆的國際吟詩節(jié)都在此處進行。平臺北側(cè)有一巨大
石屏,上有毛澤東的草書《將進酒》。主席意興狂放,筆走龍蛇,結(jié)句處也許無意,也許是有意,發(fā)揮成“與你同銷萬古愁”。我們的帶隊團長豪情滿懷,呼朋引伴,邀隊友上臺齊聲朗誦:“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你(爾)同銷萬古愁。” 男聲、女聲,低音、中音、高音,不同的音色、音質(zhì),卻以同樣的激情唱響同一首詩,太白詩篇回旋在曠遠的空間,回蕩在翠螺山,漂浮在橫江之上,穿越千年時光的阻隔,實現(xiàn)古今的心靈對話。李白畢竟是李白,一發(fā)愁便是萬古之愁,一寂寞便是圣賢的寂寞,令懷著一時之愁,一己之寂寞的吾輩嘆莫能及。
我們沿著翠螺山南麓,尋訪著詩仙的蹤跡。一路林木扶疏,落葉繽紛。偌大景區(qū),除了我們一行人,少見游人。想來那個與敬亭山“相看兩不厭”的青蓮居士,定也不喜眾多俗人擾了他的清靜吧。在然犀亭、聯(lián)璧臺短暫駐足,登捉月臺懸揣詩人那大鵬展翅、投江捉月的仙姿,臨采石磯于霧氣氤氳中懷想“碧水東流至此回”的氣勢。留了幾張照片之后,我們繞道來到翠螺山半山腰的李白衣冠冢。只見一圓壇直徑約兩米,高一米四左右,內(nèi)中雜生著小樹、青藤、野菊花。墓冢前有一石碑,上有當代書法家林散之先生的題字“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墓冢頗為簡樸。想到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所瞻仰到的世間最美的墳墓——托爾斯泰墓:“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內(nèi)心釋然:李太白何曾是一個貪慕浮華的人呢!有這樣一處山水甲江南的勝地來葬詩魂,也足以令人欣慰。我們繞墓一周,先后在碑前鞠躬致意,禮畢而去。
該離開了,與李太白相遇匆匆。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再見了,李白! 那壯游天下的仙風傲骨,那飄逸不群、妙筆生花的卓越詩篇,連同這采石山水,將永遠刻錄在我們的記憶中 。
來源:磊明一刻
采石磯,又名牛渚磯,居我國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絕壁臨江,水湍石奇,被譽為“天下第一磯”。“采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臨吟詠,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最終長眠于附近的青..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