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濟南VS“現(xiàn)代”青島
濟南的許多老街舊巷和小胡同,是十分有趣味的。
那斑駁的墻壁記錄著已逝歲月的痕跡;那陳舊的屋檐儲藏著如夢往日的鉛華;那青石板下流淌著許多古老而神奇的故事。那些街名巷稱里,有一種唐詩宋詞般的神韻和情調(diào)。
“古典”的濟南與“現(xiàn)代”的青島迥然不同。如果說,青島的象征是紅瓦綠樹、碧海洋樓,是棧橋、中山路、八大關(guān)的話,那么不妨說,濟南的象征就是古泉老柳、夏荷秋蒲,是一城山色半城湖,泉城路、舊巡撫衙門和許多老街巷了。
是的,青島是歐風(fēng)洗禮的“灘”,濟南則是歷經(jīng)滄桑的“城”。與一些洋味十足的近代沿海新興城市不同,作為一座根植于“鄉(xiāng)土中國”文化上的“田園都市”,老濟南城是十分樂意保持著它與廣大鄉(xiāng)村的密切聯(lián)系的。
在那有城墻的時代,與其說城墻是城鄉(xiāng)的界限,不如說更像城鄉(xiāng)之間的紐帶,古樸的城門,把悠閑的城市生活與恬靜的鄉(xiāng)村渾然一體地聯(lián)系起來。春天,城里的孩子們,可以沿馬道登上高高的府城墻,在寬寬的城道上放風(fēng)箏;夏天,護城河邊,岸柳低垂,蘆葦叢生,荷花盛開;秋天,城里的居民可以嗅到郊外飄來的秋熟谷香的氣息,文人們登上箭樓四望,即是老舍在《濟南的秋天》里所描述的景象,城南,群峰起伏,遠(yuǎn)山如黛,放眼北眺,大河若帶,莊稼地一望無際,一馬平川的魯西北平原盡收眼底,充滿了田園詩般的情調(diào),一種古老而悠長的韻味從你心底油然升起,令人蕩氣回腸。這悠長韻味和田園情懷,直到上個世紀(jì)80年代前,生活在城里的濟南人,還是能約略體味到一些的,現(xiàn)在是不大容易看的到了。
然而,這詩意、這韻味這情調(diào),卻是只有經(jīng)歷了悠悠歲月的一座中國歷史古城所獨有的。
“設(shè)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huán)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襖綠褲的小妞兒。你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老舍《濟南的秋天》)這是當(dāng)年老舍眼中和筆下的近代濟南老城。
這座古樸渾厚的“中古的老城”,有內(nèi)外城兩層城墻,各開八座城門,歷經(jīng)明清兩代而至民國,沐浴了六百年風(fēng)雨滄桑?上У氖,如今已“盡被西風(fēng)吹去,了無陳跡”了。
也許,今天仍能讓我們發(fā)點思古之幽情的,就是現(xiàn)在的“解放閣”了。這里不僅是“打開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攻城突破口,也是老濟南的府城墻之東南角。當(dāng)年此處府城墻上,曾矗立著一座建于清道光六年,巍峨壯觀的“魁星閣”。閣內(nèi)供魁星——文曲星神像,魁星作執(zhí)朱筆點狀元狀,吉星高照,紫氣東來。被世人視為“龍脈入城之處,文運昌盛之地”。
不過,自晚清而至民國,一直文運不佳,“武運”昌盛。到了王耀武困守孤城的時候,老王便因勢利導(dǎo),把它充作了城頭彈藥庫。而“仲秋明月夜,八路攻城時”,1948年——月明星稀的這一天,“八路”就正是從這座魁星閣下,轟塌一道城墻缺口,打開勝利之門,攻入濟南府的。
后來,1964年,為紀(jì)念濟南解放,也就在這“龍脈入城之處”,保留舊城墻一角,修建了這座雄偉的“解放閣”。從這些閣基石上,還不難發(fā)現(xiàn)當(dāng)年的陳跡:那石縫間長出青青野草來的,大約就是原來的舊城石。這恐怕也是老城墻存留下的唯一歷史遺跡了。于是,如今它也成為一個“門”,一個我們解讀老濟南的“入城之門”。
城之韻:“王氣”和“文氣”
誠然,如今“三山不見,四門不對”城居“歷山之頂”的明代老城墻,是沒得可見了;連同一些古廟名寺、百年老街、史載舊宅、名人故居,也早已蹤影皆無,杳如黃鶴了。不過,盡管如此,現(xiàn)在我們還是仍可從那許多依然被保留下來的老街舊巷,那些街名巷稱里面,尋覓出點老濟南的蛛絲馬跡和些許味道來的。
首先是,老濟南城雖名存實亡,但那“城魂”猶存,依然飄散著濃郁的古典氣息。比如,省府前街(原名大布政司街,為明朝布政使司衙署、現(xiàn)今省政府駐地)、省府東街和省府西街(原小布政司街),院前大街、院東大街、院西大街(現(xiàn)為泉城路中段),貢院墻根、學(xué)院街、后宰門、府館街、小王府街、司馬府,按察司街、運署街、縣東巷、縣西巷,高都司巷、鞭指巷、衛(wèi)巷,以及長春觀、將軍廟、鐘樓寺、正覺寺街等等。
濟南是明清兩代齊魯之邦首府,城里有省、府、縣三級政府衙門,還有軍衛(wèi)、營房、倉廒、驛站、廟宇等,這些街名即是以它們命名的。走走這些街巷,讀讀這些街名,就仿佛在你眼前展開一幅一座中國古城興衰變遷的畫卷,多少高門府第,深宅大院,斷壁殘墻,都在向你追憶如夢昔日的繁華,訴說許多興衰忽焉的傷感往事兒。
更有意思的是,或許,你還會在這里發(fā)現(xiàn)一些中國古城建史的“秘密”。比如,與歐洲古城堡,以教堂為中心大相徑庭。端坐老濟南“府城”中心的,并非哪家神仙佛祖或紅衣教主,而是“院東、院西”中的那個“院”。所謂“院”,是指“撫院”,即清朝舊巡撫衙門,明代的德王府(即所謂“珍珠泉大院”,現(xiàn)今省人大駐地)。而像長春觀、將軍廟、正覺寺街等,這些名剎古寺宗教圣地,則均遠(yuǎn)離老城中心而屈身于城邊城關(guān)一帶。“秘密”何在呢?其實,并非“沙門不敬王者”,而是很好地揭示了咱們中國的老傳統(tǒng)——歷來是皇帝大于神仙,神權(quán)小于皇權(quán)和政權(quán)的。于是,這象征皇權(quán)的“院”,端坐老城正中心,其余則官民僧道各守本分,近遠(yuǎn)尊卑四周圍列拱衛(wèi)。這是很合乎“禮”的。齊魯首府,禮儀之邦嘛。
不過,濟南歷史上最榮耀的,也就是這明清兩代的“齊魯之邦首府”了。它卻從沒坐過“龍庭”當(dāng)過“帝都”。若究其原因,也恐怕未必是敢于“跳動黃河天下反”的山東人太老實,或沒有抓住“歷史機遇”,而蓋因濟南風(fēng)水地脈太“沖”——位居天下南北之要沖,自古便是欲問鼎天下者必爭之地的緣故吧。但不管怎么說,也的確是沒做過。故而與曾做過的西安、洛陽、開封等古城相比,確乎是少了些“門開八面,城闕九重”那份皇風(fēng)浩蕩的派頭。
但沒做過古都,也有沒做過的好處。這便是少了點“王氣”而更多了些“文氣”。
君不見,“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多少詩人生歷下,泉城自古是詩城!”(徐北文《濟南竹枝詞》),充滿了詩情畫意和濃郁的文人氣息。
所以,老濟南最具情趣和韻味的,其實并不在于那幾處絕算不上“拔了份”的王府遺址或官衙故地;而是那些“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有著許多動人傳說的老街舊巷和小胡同。
濟南[Jinan/Tsinan/Chi-nan],又稱“泉城”,濟南地處山東省中西部,是我國環(huán)渤海地區(qū)南翼和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中心城市,是國家批準(zhǔn)的沿海開放城市和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是國務(wù)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