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國內 > 正文
坐落在北京報國寺內的北京撲克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撲克王國。這里展出的古今中外各色撲克有12000多個品種。打撲克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娛樂方式,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撲克究竟是由誰發(fā)明的,又是如何演變成今天這種形式的?
相傳早在秦末楚漢爭戰(zhàn)時期,大將軍韓信為了緩解士兵的思鄉(xiāng)之愁,發(fā)明了一種紙牌游戲,因為牌面只有樹葉大小,所以稱為“葉子戲”,據說這就是撲克牌的雛形。12世紀時,馬可波羅將這種紙牌帶到了歐洲,立刻引起了西方人的極大興趣。一開始,它只是宮廷貴族們的奢侈品。但是,因為撲克牌造價低廉,玩法多樣,又容易學,所以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據說撲克牌的四種花色代表了當時社會的四種主要行業(yè):黑桃代表長矛,象征軍人;方塊代表工匠使用的磚瓦;梅花代表三葉草,象征農業(yè);紅桃代表紅心,象征牧師;J、Q、K是英文侍從、王后、國王的縮寫,這12張牌每一張代表了一位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或者神話人物。黑桃K是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國王所羅門的父親大衛(wèi);方塊K是古羅馬的凱撒大帝;梅花K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紅桃K則是建立查理曼帝國的查爾斯一世國王。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撲克也隨洋人進入中國。當時進口的撲克主要是來自美國和日本,日本撲克因價格便宜而暢銷。1931年全國掀起抵制日貨運動,提倡國貨,發(fā)展實業(yè),上海人黃滌生集股創(chuàng)辦了粹華卡片廠,試制出中國現代第一副撲克——“紅獅牌”撲克。這是撲克館館藏的早期中國撲克,產自上個世紀30年代末的上海。
在這里,除了傳統形式的撲克外,您還能看到各種異型、異材撲克,這些撲克顯然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實用意義,更多地是為了滿足觀賞和收藏的需要。據了解,我國目前已成為世界頭號撲克大國,每年生產撲克牌二十億副,占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八十,而國內每年消耗的撲克牌數量已達十五億副。
這幾張牌看起來似乎沒什么特別,其實不然,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撲克,比我們平常娛樂用的撲克大了幾十倍。再看看這些小不點兒,它們的個頭只能與這枚一元硬幣一比高下,是世界上最小的撲克。
在撲克牌漫長的歷史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它還曾經作過一位國王的“教科書”。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年輕時,紅衣主教擔心他不肯學習,就把神話寓言和地圖之類繪制在撲克牌上,向他傳授知識,也算是一種寓教于樂吧。當然,這副撲克牌早已失傳了。
九寨溝風景名勝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蘭州—甘南—九寨溝線路已成為進入九寨溝的一條重要旅游線路。 |
隨著十一黃金周的來臨,秋色也漸濃了。俗話說“一葉知秋”,又到了賞紅葉的時節(jié),周末不妨駕車出游,看層林浸染,領略秋的韻味。 |
|||
近日從朝陽區(qū)旅游局了解到,為展示北京奧運風采,展示朝陽區(qū)改革開放30周年豐碩成果,朝陽區(qū)將在“十一”前夕推出八條奧運旅游精品線路 |
第二屆揚州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暨運河名城專家論壇在江蘇揚州舉行,期間將舉辦嘉賓水上入城儀式、專家論壇等多項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