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人來人往;現(xiàn)在,過去,未來;總是暗含著我們看不見的一種聯(lián)系;這座城市流光溢彩;絢麗、時尚、深沉;總是有一種顏色能將它們協(xié)調統(tǒng)一;在歷史與今天,時尚與傳統(tǒng)之間,滲入到這座城市血液中的,是數(shù)百年胡同與四合院的生活,是那薪火相傳的古都文脈……——摘自《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序言
昨天,《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在首都博物館拉開帷幕,130組件文物及560余件檔案和圖片,勾勒出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歷史演進和百姓生活。這些檔案資料從未公開曝光,一張張泛黃的紙片,將流傳于老北京口中的種種傳說,化為真實可觸的資料檔案娓娓道來,還原一個真實的故事。該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21日。
老照片 南城多
整個展覽圍繞胡同、四合院、人家展開。步如展廳,宛若漫步于一條悠長胡同,各個時期胡同的風貌盡收眼底。一張拍攝于解放前的照片上,女子手撐一把大傘,沿著胡同墻根兒小心翼翼地走著,胡同的道路如泥塘一般,表現(xiàn)了解放前胡同里土路的風貌,有人戲稱為“有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另一張照片上,描繪了解放前大柵欄附近繁華的商業(yè)。胡同兩側掛滿了各式幌子,有“清華呂宋紙煙行”、“百景樓飯館”等等,胡同里行人熙熙攘攘,還有洋車穿梭其中。
北京檔案館展陳處王蘭順說,在展覽序廳選取的照片,以南城胡同居多,原因是當年南城商業(yè)繁榮,鋪號多,不少外國人在拍攝時感覺新鮮,也就順帶記錄下來。
“乾隆地圖”可近觀
展覽中的大幅圖片多來自檔案館。取代文字說明,展覽方將老舍、郁達夫等名人著作中對于北京的評價穿插其中,如老舍的《想北平》、郁達夫的《北平的四季》的節(jié)選,讓參觀者體味到北京胡同的味道。
除了老照片,展覽中還提供了大量藏于檔案館中的地圖。例如2冊1940年影印的《乾隆京城全圖》,每冊長2.8米,寬22厘米。
據(jù)悉完整的《乾隆京城全圖》共有17冊。此次檔案館將17冊合成了一個巨大的地圖,做成地燈,觀眾可以走上地圖,細細查看那個時期的每間房屋和每條街巷胡同。
區(qū)縣借展門墩
此次展覽共展出首博館藏文物84組件,外借文物46組件,市檔案館館藏檔案實體160余件、數(shù)字化檔案300余件、圖片100余張。外借文物主要為一些原來存放于東城、西城等區(qū)縣文委的四合院拆遷時留下的門墩、墊花、門簪等物件,這些雕刻精美的建筑構件,如今已不易尋覓。
展覽的檔案資料,還有1941年的會館一覽表、1949年對于寺廟的普查情況、戶口調查表、當年政府改良市民住房的平面圖以及當時的租房規(guī)則等歷史資料。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