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1300米長的明前殘長城遺跡,在懷柔被發(fā)現。昨天,這樣一則消息,再次引發(fā)各方關注。
迥異于眾所周知的慕田峪、八達嶺等明代長城,在京郊的崇山峻嶺間,還藏著一條明前古長城。然而,苦于歷史文獻語焉不詳、出土文物鳳毛麟角,多年來,人們對這條略顯神秘的長城只能管窺蠡測,難見全豹。
昨天懷柔傳來的這則新聞,無疑為人們探查古長城增加了利好消息。此前,門頭溝、延慶、昌平等區(qū)縣相繼發(fā)現古長城遺跡。頻頻現身的遺跡,讓這條原本斷斷續(xù)續(xù)、掩身于山野草莽間的古長城,正在慢慢變清晰。
正如北京大學歷史地理教授岳升陽所說,雖然文獻中的記載只有寥寥數筆,但近年來頻頻發(fā)現的遺跡,正在填補北京古長城歷史的空白!艾F在,可以初步判斷,這條古長城由東靈山入現今的北京市界,一路逶迤向東,穿過門頭溝,連接昌平,向北拐入延慶,再向東進入懷柔、密云!痹郎栒f。
懷柔古長城最新發(fā)現 殘長城闖進攝影師鏡頭
勻稱的石塊、梯形的墻體、散落的石堆……這些景象,不由把觀者帶入了金戈鐵馬、狼煙四起的歲月。昨天,懷柔區(qū)幾位攝影愛好者在渤海鎮(zhèn)三岔村北葦灘西山頂拍攝。誰也不曾想到,荊棘密草間,突然,一段千余米長的殘長城闖進鏡頭。專家初步推斷,這很可能是北齊時期的長城遺址。
這段殘長城位于懷柔區(qū)渤海鎮(zhèn)三岔村與延慶縣四海鎮(zhèn)海子口村的分水嶺梁頭之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如果以兩村交往的梁頭山道劃分,東北段大約500米,西南段大約800米。
經現場勘測,殘長城遺址成梯形形狀,現存遺址最高點在1米左右,根據坍塌和散落的石料分析,原來的長城至少在2米以上。在這段殘長城的兩處制高點上,還有兩個敵樓的遺址,遺址成圓形,散落的石料面積約一百平方米,這些敵樓選在制高點,一是出于偵察瞭望敵情的需要;二是供守城將士換防休息之用。
殘長城與明長城沒有銜接點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孤立的殘長城與明長城沒有銜接點。年近七旬的懷柔文物管理所老所長張伶綿據此分析說,這段殘長城至少建于明長城之前。從其建筑結構上看,明代長城多為石條底座,磚體墻垛,且白灰勾縫。而這段殘長城則是干碴墻體結構,既沒有石條底座,也沒有散落的磚垛痕跡。
從地理位置上看,這段殘長城位于懷柔和延慶兩個塞外村的交界之處,且北有外長城,南有二道關和南冶口內長城,再加之如此簡陋的構筑結構,至少可以確認此段長城不像明代長城遺址。
明長城改線,北齊長城得存
那么,此段長城到底建于什么年代呢?《延慶州志》說:“古長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長城學者宋國熹也曾在中國長城網上撰文說:“延慶縣四海鎮(zhèn)海字口與懷柔區(qū)渤海鎮(zhèn)三岔兩村交界處的石塊干碴邊墻,被當地人傳稱是秦長城”。
然而,現在學術界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北京地界上的早期石長城絕大多數都是約1500年前的北齊時期建設的。因為后來的明長城很多都是疊壓在早期長城上修建,所以外露在地表的北齊長城遺跡并不多見。只有在明長城因故改道或者沒有修建的地方,還能清楚地看到。
初步判斷,懷柔發(fā)現的這段殘長城正屬上述情況!斑@段長城未列入懷柔長城的統(tǒng)計里程范疇,根據明代長城是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的說法,這段殘長城很有可能是當時修建明長城時,因局部改線時而被甩下的一段北齊年代的長城!睆埩婢d說。
門頭溝古長城現存最密 五段古長城藏身門頭溝
僅在門頭溝區(qū)境內,可以確認的明前早期長城就有5段:雁翅鎮(zhèn)馬套村北洋溝長城、雁翅鎮(zhèn)大村北西嶺至德勝寺長城、雁翅鎮(zhèn)房梁村長城、清水鎮(zhèn)江水河村東靈山長城、雁翅鎮(zhèn)馬套村旁路溝東臺嶺長城。是本市迄今發(fā)現的古長城最密集的地帶。
這是截至去年的全國長城普查獲得的成果。門頭溝區(qū)長城普查小組在野外調查、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經專家指導驗收后,確認這五段墻體均為北齊長城,總長度約7000米。
門頭溝古長城防御北、東方向
北齊修筑長城主要是防御北方少數民族(即柔然、突厥)的入侵,門頭溝明前早期長城的走向有東北-西南、東南-西北、北-南,基本防御方向可以確定為北與東。資深長城文物專家顧大勇告訴記者。
對于北方的防御比較好理解,但對于東面的防御作何解釋呢?顧大勇說,因為當時北齊所要防御的重點在如今的山西太原、河南的洛陽與河北的臨漳縣(當時的鄴城),而當時的門頭溝地區(qū)的東面不是像遼金以后建有大型都城,極可能是一片開闊地,一旦居庸關被突破,那么通過門頭溝的山路,可以抵達河北與山西,而且不易被發(fā)現。
公元563年突厥曾發(fā)動20萬兵民毀壞長城,564年又幾次用兵大掠幽(今北京市)、恒(今山西大同)州境,這才使北齊在天統(tǒng)元年間對之前的長城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